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历史、活着的遗产和工匠精神的纪念碑,承载着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的综合价值。4月中旬,在旌德县旌阳镇霞溪村,周而复故居修缮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建筑外部,脚手架整齐搭建,建筑工人正专注地粉刷房屋外立面,建筑内部,木结构已经修缮完成,古民居原有的风貌在匠人们的巧手下逐渐重现光彩。
周而复(1914年1月3日—2004年1月8日),原名周祖式,祖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代著名作家、书法家。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周而复故居是我们霞溪村乃至旌德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今年2月中旬修缮工程正式启动,重点修复屋面、墙体、木结构等关键部位,目前修复进度达90%,预计4月底前全面完工。”霞溪村党支部书记倪建军说。
“周而复故居年久失修,部分结构损毁严重,为了最大限度还原保留建筑原貌和文物价值,我们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采用的建筑材料均是传统材料,同时,我们还专门从祁门县聘请了6个木匠,采用古法工艺进行修复。”建筑修缮现场负责人孙健明说。
据了解,为了做好传统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旌阳镇积极申报旌德县古民居修缮项目,项目涉及霞溪村在内的4村7栋传统建筑,修缮周期半年,项目资金共计320万元。
“目前有1栋传统建筑已经完成修缮,霞溪村的周而复故居即将完工,其他几栋也正在修缮中,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施工力量,确保6月底前全部完成。”旌阳镇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同志表示,“修缮完成后,我们计划将周而复故居打造为周而复纪念馆,其他几栋结合乡村发展,引入民宿、咖啡馆等业态,打造‘古民居+文旅’模式,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
修缮不是终点,而是文化传承的新起点。下一步,旌阳镇将推动古民居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让老建筑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以用促保、以保带用”的良性循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