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白地镇政府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旌德县白地镇政府> 机构职能> 乡镇简介
索引号: 113417300032610629/202402-00137 组配分类: 乡镇简介
发布机构: 旌德县白地镇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白地镇景点简介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2-06 发布日期: 2024-02-06
索引号: 113417300032610629/202402-00137
组配分类: 乡镇简介
发布机构: 旌德县白地镇政府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白地镇景点简介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2-06
发布日期: 2024-02-06
白地镇景点简介
发布时间:2024-02-06 10:13 来源:旌德县白地镇政府 浏览次数: 字体:[ ]

江村,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黄山脚下,安徽省旌德县境内,距黄山风景区三十多公里,205国道依村而过。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二00一年五月二十一日,江泽民主席亲临江村,瞻仰祖居,探望乡亲,并题字留念。 

江村,枕山环水,阡陌纵横,山川灵秀,前有山峰耸然侍立,后有幽谷深藏,村中双溪环绕,汇锁村口聚秀湖。聚秀湖周旁古庙宝塔,诗碑堤栏,垂柳秀荷,相映成画。徽商及仕宦的积年造化,使江村一度享有“小杭州”美名。  
    江村建村近1400年。据江氏家谱记载,夏禹国相伯益子玄仲被禹的儿子启封于江地,是为江氏始祖。江玄仲第八十六世孙文学家江淹是南北朝梁时考城人,任宣城太守。江淹五世孙江韶遍游黄山白岳,终择旌西金鳌山族居,始称江村。   
    独特的风水、昌盛的文风,使得江村千百年来“高官代代有,人才辈辈出”。饱经千年世事沧桑的江村,境内牌坊、祠堂、老街、名人故居保存完好,千年古韵依旧。江村孝行、青史留名,古来昭传,拥有皖南地区唯一的一座孝子祠,应该说江村是靠集历史文化孝道之内涵于一体、大江南北属一绝——进村有故事、入目皆文章。相传出于风流才子唐伯虎之手的江氏祖画至今鲜艳夺目。江氏宗谱历经千载,全套22本,20世纪二十年代与曲阜孔氏、爱新觉罗氏族谱同被举荐参加巴拿马万国谱牒大会,被史学家称为中国三大宗谱之一,现被纳入国际徽学研究范畴。江村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现有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2处,村中曾有宗祠9座,牌坊18座。书舍9所,藏书万册,以及学子8万余人的六县联中。  
    厚积的历史文化蕴育了江村英才。明清时期,造就了126位进士、举人、民经,民国初十年出学士、博士19位。其中主要代表人物:唐侍御史江全铭,明顺天府推官江文中,明湖广分巡江廷寄,明护理南河总督清河道江瀚,二品顶戴翰林编修江澍昀,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二品顶戴江麟瑞,清代医学家“人痘接种法”发明者江希舜,清翰林编修、书法家江志伊,民国为国捐躯的海军将领江泽澍,《语丝》发起人之一、著名民俗学家江绍原,民国代总理、北京市特别市长江朝宗,民国安徽省长江绍杰,被美国威尔逊总统亲授博士衔的社会党领袖江亢虎,还有文化巨子胡适夫人江冬秀,革命烈士江上青(江泽民主席之养父),数学泰斗著名数学家江泽涵等都出自江村。这在中国古村落中实属罕见,为徽州许多古村落望尘莫及 。素有“皖南第一风水宝地”

网址:http://www.cnjiangcun.com

电话:0563-8047628;0563-8046446

开放时间07:30-17:30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至周日)

从旌德白地高甲过天星洞经箬岭关到歙县许村茅舍约15公里,俗称旌歙古道;从高甲过天星洞穿箬岭关至太平茶林场约15公里,俗称旌太古道,是通往沿江、中原的战略要道。

旌歙古道,历史上叫徽宁官道,多是石板道,宽3到6尺。从徽州府的歙县到宁国府的宣城。旌歙古道是徽宁官道中最精致的一段,完好保存了古道历史风貌,吸引了全国数以万计的驴友寻访,被网络推为“全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

我们现在说官道,过去叫驿道,是中国古代陆地交通的主通道,专为传达命令、递送军情及官府文书、朝廷官员过往和运送物资而设,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商旅要道。用现在的话说,古道就是过去的国道。

徽宁官道,位于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由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586-649)所拓,从开始建设算起,距今约1400年。旌歙古道箬岭关口,汪公庙遗迹还在,香火从唐代一直延续到现在。

1400年的时光,给石板道留下了圆润的光泽;1400年间无数先人,给古道留下了人文传奇。行走古道,就是一次时光穿越,一次今古对话。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提任江东提刑时,从江西入徽州,走古道到宁国府;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穿古道登黄山,发出“登黄山天下无山”的慨叹;咸丰年间,17岁的慈禧太后去九华山进香,求神灵庇护选秀成功,就夜宿在古道上的六九驿站,陪同的徽州知府梁必业还请来许村艺人为她“唱灯棚”解闷;抗战时期红军也曾过古道北上作战。

古道既是军事要道,又是重要商道,徽州商人络绎不绝。从高甲村至天星洞,全长3.5公里,路面为保存完好的花岗岩石板道。

行走古道,可以看林、赏树,听风、观云;可以读泉、玩水;可以坐亭怀古、倚洞思远。当然,最简单的就是爬爬山,走走路,呼吸一下没有PM2.5的空气,把五脏六俯在这林中清洗清洗。据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达到每立方厘米1000-1500个时,就能被认为是清新空气,而我们旌歙古道负氧离子的含量经检测为每立方厘米19500个,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旌德驿道均为石板路面,路宽约一米五至两米,车轿骡马能够相让。为方便独轮车行,路中央大都直铺石条,两侧嵌以石块或卵石,平整坚实,雨止路干。有水或低洼处均砌有横、直排水沟,保持常年干爽无积水,畅行无阻。

旌歙古道穿行于高山密林之中,大多没有人烟。官方十里设一铺,显然不能满足客商歇脚需要,所以古道的基础设施,往往依靠民间力量建设。过去的义士善人乐输钱银修建亭洞,夏施凉茶,冬施姜汤。条件再好一点,就可能有一两处客栈了。

民间在古道上建亭,平均二里一亭,最多三、五里。旌歙古道上经过的第一个亭,距离村子五里,就叫五里亭,亭呈拱形,有点像洞,所以又称“五里洞”。

再往前还有个清代洞亭倚山而建,取名就叫“靠壁洞”。

要是一两个人走在这深山密林之中,特别是天色晦暗夜幕降临之际,难免心生恐惧。于是就立了一根呈八角棱形的如来(佛)柱,镇恶除险。如来柱就成为了这深山之中行旅之人的精神支柱,柱身上还能模模糊糊看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字样。和如来柱有着差不多意思的,还有古道上的天竺庵。关于天竺庵,本地还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一对新婚不久的夫妇,丈夫从这条官道翻山越岭外出经商,一去多年未归。妻子盼夫心切,便卖掉房屋和田地,到这里开店等丈夫归来,同时向过往客人打听丈夫音讯。一晃十多年过去,终不见丈夫踪影。年轻少妇等成了白发老妪。老人怨自己命苦,前世未做善事,于是吃斋念佛,一心向善,广结善缘。因此,本地人习惯称这里为“老庵”。

祈求生儿育女的民间风俗,各地都有。在古道上也有那么一处妇女为诚心而建的旺子洞,以祈求上天感应,赐男惠女。

旌歙古道景区的终点是天星洞,又称东箬岭,海拔1009米,因洞壁常有行人点蜡烛、马灯照明,远处望去宛如挂在天边的星星,所以叫“天星洞”。

宣砚文化园由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于2013年投资兴建,是以宣砚为主导的集文房四宝及其制作工艺展示体验、文化艺术交流、原生态餐饮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中心。现已建成的园区一期工程总面积14137.25平方米,包括宣砚博物馆、创砚坊、文房四宝展示中心、大师工作室、书画创作基地及徽韵阁农家乐,于2015年完工并完成入驻。作为皖南地区最大的文房四宝产学研旅基地,宣砚文化园被评为“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成功打造“中国国家画院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安徽省书画院书画创作基地”、“宣砚非遗技艺实践基地”以及“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等。

安徽宣砚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主要是依托黄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品牌优势,利用宣城市文房四宝之乡的区位优势,把握旌德县打造黄山东线旅游长廊的政策优势,发挥本地的旅游资源优势,挖掘底蕴丰厚的徽宣文化内涵,建设一个文化旅游和旅游产品多元化格局及功能齐全的黄山东线驿站。

为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域旅游”战略,融入黄山东线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走廊项目,抢抓高速时代、地处皖南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机遇,着力走出宣砚发展的新道路。公司正计划向当地政府申请在原文化产业园的基础上再扩大建设规模,发挥原生矿石、雕刻大师和文化产业园“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新征土地30亩,投资9000万,用于文化园的二期建设。建设徽派建筑群、文化旅游产品购物中心、餐饮(药膳)服务、休闲养生中心、宣砚会所会展中心等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搭建以宣砚为主导的文房四宝加工工艺展示、文化艺术交流、原生态餐饮服务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中心,及徽宣体验中心的徽派文化部落,为绘画、书法名家来此创作、写生、旅游、渡假提供场所,也将吸引众多的字画和赏砚爱好者及收藏家来此观光、旅游、淘宝、鉴赏。

宣砚文化园的成功建设,在提高旌德县旅游服务产业的质量、完善旌德县旅游服务产业的条件、促进旌德与全国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极大提升了旌德县文化旅游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