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分类: | 部门文件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名称: | 《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 文号: | 旌政〔2024〕45号 |
生成日期: | 2024-06-18 | 发布日期: | 2024-06-18 |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衔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确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实施区域,进一步明确村落发展定位、路径和时序,加强在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传统建筑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等方面工作,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等特色资源优势,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布局,构建旌德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工作目标
通过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工作,高质量推动县域17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传承,全面提升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管理政策机制,促进以灵芝加工、宣砚制作、红色文化以及徽派建筑为代表的旌德历史文化特色活态传承,并着力打造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生态人居优美、基层治理有效、村民生活富裕的传统村落示范样板,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探索安徽省乃至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同时充分结合徽州山水资源,让传统村落“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成为徽文化传承弘扬的一方沃土,最终协同打造旌德传统村落品牌,塑造“徽文化 慢生活”的旌德形象。
三、基本原则
(一)严格保护,科学干预。坚持保护为先,充分遵守能保即保、应保尽保的基本原则,充分研判传统村落的核心文化价值,尊重自然,尊重传统,突出风貌还原,把传统建筑“改造好”,严禁大拆大建和破坏性开发建设。
(二)活态利用,统筹推进。盘活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注重产业赋能、大力发展体验经济、美丽经济、富民经济,把传统村落“利用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利用传统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吸引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激发传统村落的内生动力。
(三)注重传承,加强管理。突出内涵延伸,把传统文化“传承好”。从培育文化自信、激活文化价值着手,打造多元文化传承方式,探索传统村落文化传承新路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工作机制,探索多元管理方式方法。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平衡各方基本权益。积极借助民间力量促进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恢复生机,盘活“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
(四)多元参与,村民主体。运用共谋、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缔造理念模式,以“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的方式,积极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协同合作平台,建立健全协作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调动村民自主保护和开发意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让村民共享保护发展成果。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范围。以县域为实施范围,共涉及全县17个传统村落(含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结合旌德县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构建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格局。
旌德县传统村落分布图(深红点为中国传统村落、橘红点为省级传统村落)
(二)实施内容。结合实际需求对传统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以及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明确的工作措施和技术路线。
依托旌德县境内“东黄山—皖南川藏线”连接线发展轴,以江村、朱旺村为文化窗口,带动庙首社区、玉屏村、乔亭村等传统村落示范区建设。同时,以9个中国传统村落为核心,带动全域传统村落连片发展,构建“一轴贯东西,两河通南北、三区塑古韵”全域保护利用示范格局,将旌德县传统村落分为东黄山文化展示区、红色文化记忆区、生态康养体验区3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利用2年时间,依托“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连片保护”的思路,构建3个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传统村落示范区,实现全域重点村落全面振兴。
旌德县传统村落连片分区示意图
1.东黄山文化展示区。融入大黄山,突出黄山东大门、最美廊道的区位优势,以白地镇江村为核心,对内串联庙首茶香小镇、白地宣砚小镇、兴隆行摄小镇,对外连接谭家桥黄山东大门、高速出入口,形成东黄山门户,打造以特色文化、乡村休闲、户外徒步、生态骑行、田园观光、生态度假为特色的展示区。重点包括江村、庙首社区、玉屏村、大礼村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双河村、洋川村、高甲村3个省级传统村落。
(1)白地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1.泛江村区域(江村、洋川村、高甲村)传统村落风貌恢复和活化利用:包括传统村落街巷风貌修复,传统建筑修缮活化利用、核心区房屋构件及附属物件徽派风貌改造,传统文化展示区等。2.泛江村区域(江村、洋川村、高甲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2)庙首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1.传统建筑修缮:吕碧城故居建筑及环境整体修缮,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打响了皖南事变后反抗国民党第一枪),肇修堂内部修缮以及外环境基础设施提升,红色教育纪念馆、非遗文化展示馆等传统文化展示馆改造。2.传统村落内丰溪河河道整治及河道沿线环境提升,古石拱桥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3)玉屏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1.传统村落风貌修复及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沿村巷道围墙修缮,古石板路风貌修复等。2.农耕文化村史馆建设,主要结合村内传统建筑,改造升级为村农耕文化村史馆。
(4)泛大礼村区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1.大礼村古街巷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古街风貌恢复,铺设青石板,对沿街围墙、房屋进行改徽等。2.泛大礼村区域(大礼村、双河村)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2.红色文化记忆区。以旌德县县城为核心,融合国际慢城核心文化圈,串联革命历史遗迹,围绕革命历史主题,引入以活字印刷术和四大发明为主的中华文化教育、研习与体验活动,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教育、户外运动与研学文化品牌,成为两山理论在研学体验的实践样板。重点包括隐龙村、仕川村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版书村、龙川村2个省级传统村落。
(1)泛隐龙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1.泛隐龙村区域(隐龙村、版书村、龙川村)传统村落风貌提升恢复:主要包括提升改造“隐龙八景”(湖天一碧、玉井千家、半月印池、北山金诰、暮园秋色、岭头飞瀑、僧石飞来、三潭印月),修缮胡明纪念馆、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等传统建筑并活化利用;2.泛隐龙村区域(隐龙村、版书村、龙川村)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2)仕川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1.改造红色教研基地和村情展示馆。2.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
3.生态康养体验区。以“皖南川藏线”为主导,以蔡家桥朱旺村和乔亭村传统村落为依托,连接俞村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区域,串联云乐灵芝小镇、俞村光影田园小镇;对外连接宁国文化板块和两大高速出入口,将历史人文体验融入深山养生、田园观光与乡村度假为特色的生态康养体验区。重点包括朱旺村、乔亭村、合锦村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三溪社区、凫阳村、洪村3个省级传统村落。
(1)泛朱旺村区域传统村落风貌修复和保护利用项目:1.主要包括朱旺村传统村落外立面改徽、传统建筑改造成传统技艺传承展示馆和特色产业农产品展示厅等。2.泛朱旺村区域(朱旺村、三溪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2)泛乔亭村区域传统村落风貌修复工程 :主要包括泛乔亭村区域(乔亭村、洪村)的古树、古井、河道老石坎整治修复等,以及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3)泛合锦村传统村落风貌恢复项目:主要包括合锦村村内青石板铺设,沿村巷道围墙修复,沿线建筑外立面改徽等,以及泛合锦村区域(合锦村、凫阳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
(三)项目进度计划
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项目设定周期为两年,周期为2024至2026年,分为项目启动期、示范实施期、总结推广期。
1.项目启动期: 2024年6月-2024年10月
制定实施方案,广泛动员宣传。全面部署各项任务,启动各重点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工作。统筹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等各类资源,充分利用旌德县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资源,重点实施东黄山文化展示区、红色文化记忆区、生态康养体验区3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建设。
2.示范实施期:2024年10月-2025年12月
采取“县级统筹、共同参与”的模式,继续巩固上一阶段传统村落保护成果,完成集中连片示范的重点任务,同时按照工作方案完成3个集中连片示范区要求,修缮传统建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传统民居宜居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高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因地制宜探索区域经验和成功模式。
3.总结推广期:2025年12月-2026年6月
及时总结示范实施期建设保护利用和管理的经验,在两年示范期圆满结束后,持续进行后续推广工作。全域推进旌德县文化品牌建设,实施传统产业多元化发展,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机制,整合文化资源,着力培育传统村落文化品牌。
五、工作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组负责相关政策制度制定、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县级各部门按不同职能分工完成相应任务要求。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住建局),各成员单位确定一名科级干部作为联络人。相关镇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位、保障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坚持运营前置,规划先行。由县住建局牵头,各部门协同配合,积极组织编制《安徽省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本着“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的原则推进传统村落项目建设运营。以村民为主体,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各类市场参与,逐步形成成熟的“村民+村集体+政府+社会企业资本”混合运营模式,并通过具体实践,创新探索不同主体组合的项目建设运营模式。规划编制单位要因地制宜做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聚合优质资源发展,各相关部门全程要积极做好配合保障。
(三)完善金融服务,强化资金保障。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对列入集中连片保护范围的传统村落,争取相关专项资金。在发挥中央资金的同时,积极引导县域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服务支持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建设和特色产业培育工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鼓励村民、乡贤、志愿者加入,加快建立政府、企业、村民、社会多元化参与投入机制。
(四)加强项目质量管控,强化专项管理措施。依托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组,对县域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实行专项管理,严格建设和管理有关程序。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和项目按期完成。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保护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严格加强过程管理,各项保护项目实施期间,工作领导组将设置专人全过程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反馈至领导组。同时,鼓励社会监督,建立明查和暗访制度,严格遵守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对违反保护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各类建设和开发行为,严惩不贷。
(五)强化要素供给保障,探索落实长效管控。加快相关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优先保障因非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或非国有历史建筑保护所需的用地置换以及因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所需的农村住宅建设用地指标,从源头上加大保障传统村落村民建房用地指标保障力度。充分按照《安徽省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和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相关风貌格局管控要求,重点监管各类传统村落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保障类项目实施。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将进一步用于村落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在符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按照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研究探索“点供”供地政策机制,重点支持传统村落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三产融合发展和设施配套等项目实施落地,进一步促进村落产业活力、人居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探索创新长效管控机制,为旌德县传统村落建设项目的高效平稳推动及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六)营造宣传氛围,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体,全方位展示旌德县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遗存与非物质文化传承。讲好旌德故事,活态传承旌德农耕文明。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对旌德县传统村落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与传播。建立县—镇—村三级统筹协调与联动反馈工作机制,强化“三级书记”抓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六、实施达成效果
(一)探索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实践经验。以《安徽省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为指导,通过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建设,初步构建旌德县“一轴贯东西、两河通南北,三区塑古韵”的全域保护示范格局,推动旌德县东黄山文化展示区、红色文化记忆区、生态康养体验区3个示范区整体建设,并探索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与工作模式。
(二)制定一批有效的管理政策机制。通过示范期建设,研究制定《旌德县传统村落保护传承长效监督管理办法》,全面建立健全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和保障机制。
(三)打造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示范样板。通过示范期建设,依托传统村落保护打造一批以江村、朱旺村、乔亭村、仕川村、隐龙村、合锦村、大礼村、玉屏村、庙首社区等为引领的中国传统村落示范样板。鼓励引导村民利用承包地或自有房屋发展传统农产品、美食、手工艺等特色经营,打造一批特色种植业、休闲观光农业、传统工艺生产基地等。充分利用传统村落生态环境优势和文化元素,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景点、线路、片区,促进休闲观光、健康养生、传统文化体验、红色文化等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融入新业态,加强地域特色产品营销策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四)落地一批保护传承示范项目。通过三大示范区建设,将全面落地建成一批包括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产融合发展、生态修复、数字化信息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项目,有效带动全县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治理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创新等重点工作实施,为全县社会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五)推进一批传统建筑保护活化利用。通过示范期内传统建筑修缮活化实施探索,有效推动三溪老街2处传统建筑和129栋以民居祠堂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保护活化利用项目建设,实践探索将传统建筑保护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现代功能有机结合,实现文化价值保护与综合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为后续相关工作接续开展提供了实践参照;持续完成传统建筑普查、建档和认定公布工作,进一步完善旌德县传统建筑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六)培育一批传统工匠和本土人才。通过示范期内的培育,初步培养一批技能过硬、热爱乡村、扎根一线的优秀传统工匠、非遗传承人、基层管理人员等多专业本土人才,全面提高传统村落基层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全县专业人才队伍培育建设和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最终在县域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示范片区范围实现“村村有非遗,人人懂保护”的旌德文化。
七、长效机制建设
旌德县将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作为全县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任务,在充分立足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健全制度机制,确保旌德县传统村落建设项目的高效平稳推动,同时也为旌德县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建立长效监督管理制度。结合示范期建设管理经验,设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协同各部门持续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工作。制定管护机制办法,成立专业化管护队伍,规定队员具体职责,明确实施方式及保障措施,逐步建立“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机制。出台制定《旌德县住建局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方案》《旌德县传统村落抢救性复建性保护项目实施方案》《旌德县传统村落保护传承长效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技术和工作管理文件,逐步健全制度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传统村落保护能力和水平。
(二)持续保障资金投入,畅通各类资金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渠道。着力解决传统村落内生动力不足、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搭建金融平台,完善金融扶持政策,拓展多元化资金来源和渠道。引导推动银行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综合价值,开展金融创新。按照“政府适度撬动、引入社会资本、争取政策支持、鼓励投工投劳”的基本原则,积极研究制定多方社会主体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管理办法、优惠政策和奖励激励等具体细则,鼓励各方主体在严格落实保护管理要求的基础上,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工作,通过以奖代投,引导和规范村民投资投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加强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在整合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各项涉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的同时,以市场化项目为支点,引导企业参与传统村落项目建设,乡镇给予基础设施配套支持。
通过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建设,我县探索“传统村落+”模式,促进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发展,不断“聚村、连线、成片”,探索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发展再利用的“旌模式”。通过完善人才政策引进艺术家,改善创业环境引回老村民,构建新型社区引来新村民等方式,培育一批技能过硬、热爱乡村、扎根一线的优秀传统工匠、非遗传承人、基层管理人员等多专业人才,在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示范区实现“村村有非遗,人人懂保护”的“旌文化”。依托旌德县自然、文化资源,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为激活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探索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旌经验”。充分发挥党员、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等中坚力量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按照“修旧如故”“ 一村一特色”的修缮理念,立足传统村落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传统建筑等,打造展现旌德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旌氛围”。
附件: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项目库清单(2024-2025)
附件
|
旌德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项目库清单(2024-2025) |
|
||||||
示范区 |
村名 |
项目名称 |
项目内容 |
总资金 (万元) |
中央财政定额奖补资金(万元) |
省市县政府整合资金(万元) |
社会资金(万元) |
进度安排 |
东黄山文化展示区 |
江村 洋川村 高甲村 |
白地镇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
1.泛江村区域(江村、洋川村、高甲村)传统村落风貌恢复和活化利用:包括传统村落街巷风貌修复,传统建筑修缮活化利用、核心区房屋构件及附属物件徽派风貌改造,传统文化展示区等。2.泛江村区域(江村、洋川村、高甲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 |
3500 |
1000 |
560 |
194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庙首社区 |
庙首社区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工程 |
1.传统建筑修缮:吕碧城故居建筑及环境整体修缮,红色教育基地建设(打响了皖南事变后反抗国民党第一枪),肇修堂内部修缮以及外环境基础设施提升,红色教育纪念馆、非遗文化展示馆等传统文化展示馆改造。2.传统村落内丰溪河河道整治及河道沿线环境提升,古石拱桥修复等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
590 |
280 |
0 |
31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玉屏村 |
玉屏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 |
1.传统村落风貌修复及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沿村巷道围墙修缮,古石板路风貌修复等。2.农耕文化村史馆建设,主要结合村内传统建筑,改造升级为村农耕文化村史馆。 |
950 |
200 |
0 |
75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大礼村 双河村 |
泛大礼村区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 |
1.大礼村古街巷修复项目,主要包括古街风貌恢复,铺设青石板,对沿街围墙、房屋进行改徽等。2.泛大礼村区域(大礼村、双河村)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
2500 |
350 |
1520 |
63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红色文化记忆区 |
隐龙村 版书村 龙川村 |
泛隐龙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 |
1.泛隐龙村区域(隐龙村、版书村、龙川村)传统村落风貌提升恢复:主要包括提升改造“隐龙八景”(湖天一碧、玉井千家、半月印池、北山金诰、暮园秋色、岭头飞瀑、僧石飞来、三潭印月),修缮胡明纪念馆、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皖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等传统建筑并活化利用;2.泛隐龙村区域(隐龙村、版书村、龙川村)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
1500 |
440 |
712 |
348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仕川村 |
仕川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程 |
1.改造红色教研基地和村情展示馆。2.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 |
550 |
200 |
0 |
35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生态康养体验区 |
朱旺村 三溪社区 |
泛朱旺村区域传统村落风貌修复和保护利用项目 |
主要包括朱旺村传统村落外立面改徽、传统建筑改造成传统技艺传承展示馆和特色产业农产品展示厅等。2.泛朱旺村区域(朱旺村、三溪社区)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
3200 |
800 |
1522 |
878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乔亭村 洪村 |
泛乔亭村区域传统村落风貌修复工程 |
主要包括泛乔亭村区域(乔亭村、洪村)的古树、古井、河道老石坎整治修复等,以及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
470 |
200 |
0 |
27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合锦村 凫阳村 |
泛合锦村传统村落风貌恢复项目 |
主要包括合锦村村内青石板铺设,沿村巷道围墙修复,沿线建筑外立面改徽等,以及泛合锦村区域(合锦村、凫阳村)的基础设施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等项目。 |
490 |
200 |
0 |
29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其他 |
|
旌德县传统建筑修缮项目 |
129栋传统建筑修缮 |
1770 |
0 |
1032 |
738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4年12月 |
数字博物馆 |
江村、朱旺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
40 |
40 |
0 |
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4年12月 |
||
宣传与展示 |
|
40 |
40 |
0 |
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文化 |
|
50 |
50 |
0 |
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中国传统村落志编修 |
|
180 |
180 |
0 |
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徽州工匠培训 |
|
20 |
20 |
0 |
0 |
启动时间: 2024年6月 完成时间: 2025年12月 |
||
|
|
|
合计 |
15850 |
4000 |
5346 |
6504 |
|
主办:旌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旌德县政府信息中心 网站标识码:3418250001
地址:旌德县政务新区1号楼5层 电话:0563-8021521 传真:0563-8026519 邮编:242600
旌德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旌德县政府热线电话:12345皖ICP备14019058号-2 皖公网安备 34182502000004号 本站已支持IPv6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