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文旅局紧紧围绕县委“1136”工作思路,以实施旅游融入“大黄山”工程为抓手,牢牢把握旌德优质资源禀赋,在项目招引、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各项事业中“大展拳脚”,努力推动旌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上半年,2024中国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峰会,旌德县获评“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发展示范县”、“中国最美自驾游目的地”。完成“中国宣砚之乡”文房四宝特色区域复评授牌。旌德县文旅局被授予“安徽省送戏进景区改革试点全省送戏进万村工作最佳组织单位”。旌德县文化馆被授予“2023年度全省群众文化信息宣传先进单位”、“2023年度全省群文系统数字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先进单位”。
一、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文旅融合发展,着力建设高品质大黄山旅游目的地
1.夯实顶层设计,提升发展推动力。一是成立了全县加快建设高品质旅游强县工作领导小组,旌德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同志不定期开展重点文旅项目调度。二是制定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休闲养生后花园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旅游新高地构筑、乡村赋能、能级提升、消费提标、品牌塑造、公共服务升级”六大工程,制定任务清单,着力构建以皖南黄金(旌)线为轴,各区差异化发展,“一轴一城四区”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全力推进高品质旅游强县建设。三是制定出台了2024年度《旌德县旅游融入“大黄山”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发挥旌德在大黄山区域中的东门户作用,明确实行差异化发展策略。
2.实施产业升级,不断完善产品结构。一是开展“闲置房屋二次创业”行动,建立乡村文旅资源清单,梳理具有乡村文旅开发潜力的各类资源76个。其中,依托老台钻厂旧址谋划的台钻厂小三线工业遗址项目,目前正在与胡兴堂集团有限公司就合作内容及方式进行磋商。二是以打造“小山城、大门户”为目标,重点谋划国医馆、皖南不夜城、旅游空客等65个总投资297.01亿元文旅项目。2024年上半年,旌德县东黄山徽韵康养项目等14个文旅项目通过预审,总投资24.82亿元;国际慢城旌德国寿堂-工业综合体项目等11个文旅项目签约,总投资12.32亿元。三是紧盯时间节点和工程进度,稳步推进在建项目实施、在谈项目签约、签约项目落地。目前,全县共有在建重点文旅项目15个,总投资约20.2亿元。
3.聚焦产业延伸,提升消费新活力。一是紧抓产业跨界融合特征,以旅养和康养为核心,进一步推动“旅游+”改革,抢抓银发经济发展机遇,常态化举办“难忘的旋律”唱游中国艺术家邀请赛旌德站活动。通过“演艺搭台、旅游唱戏”等多种形式,充分释放“旅游+”市场潜能,打造旌德县大健康产业新增长极。二是积极践行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举办了2024民俗文化季、凫山新春烟花节、三溪路西醒春计划、庙首镇采茶节、黄高峰登山活动、兴隆赏梅会、新建越野车体验赛、凫山假日甲辰嬉春活动、凫山山地越野邀请赛等共10场文旅主题活动。三是紧盯主体培育,创成安徽省金牌民宿2家、银牌民宿4家。宣砚文化园获评安徽省“皖美消费新场景”。旌德县荣获“中国文旅融合特色发展示范县 ”和“中国最美自驾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4.推进品质升级,扩大对外影响力。一是完成三山村通景道路提升、路西空中茶园、三山村湖田组艺术乡村周边停车场打造等45个“双微”提升点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景区品质提升,江村景区增设打卡地标6处,以“孝”文化主题,增设了文旅农商产品市集和手工艺展示项目。三是围绕研学游、亲子游、康养游、自驾游等主题,推出“踏青赏梅之旅”“皖美接年驾,驾游旌德,乐趣无穷”等旅游线路产品12个。创新研发了200道美食新品,设计上线文创伴手礼12种。赴外参加2024长三角惠民市集等推介会2场。
(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严格落实基层文化场馆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基层文化培训3场次,参与培训指导100余人次。2024年以来,旌德县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免费对外开放受益人次达15000余人次,开展各类阅读及文体活动180余场次。上半年,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大礼堂平台,围绕传统节庆及“4·23世界读书日”主题开展读书宣传活动18场。
2.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完成送戏进万村演出18场,农村电影放映180余场,覆盖群众超20000人次。组织开展送春联活动、年画作品展、民俗文化季活动4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艺术化宣讲送文化下乡8场,开展读者活动场次46场,参与活动群众万余人次。精心创作皖南花鼓戏《不忘初心》,积极组织申报省、市皖南花鼓戏戏剧创作孵化计划。申报《夙愿》、《定位》、《阳光灿烂》3个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三)创新打造特色名片,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开展
1.着力提升非遗保护。开展县级第五批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挖掘申报工作,旌德县传统美术“旌德漆画”传承人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七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清明节期间拍摄“清明粿制作技艺”视频,在央广网、大皖新闻、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各大媒体平台宣传展示。组织开展“非遗购物节”、“非遗直播带货”活动。邀请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非遗讲述旌德故事、展现旌德文化风采。
2.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积极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立由县领导牵头、各部门分管负责同志参与的文物普查工作小组,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和工作职责。上半年对江泽涵故居和黯然别墅修缮项目进行了修改完善并报送省文物局评审。完成江村古建筑群防雷、安防工程及朱旺村古建筑群福成桥修缮工程的招投标工作,遴选了监理单位,目前正按照工期有序推进。对中共皖南地委、旌泾太中心县委旧址修缮工程进行了初步验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意见。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巡查,上半年开展各类文保单位安全巡查14余次,检查文保单位单体26处,未发现重大安全隐患。
(四)坚持依法行政,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1.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简审批所需材料,压缩审批时限。上半年,累计完成11家文化经营单位、7家印刷企业、7家出版物发行单位的网上年报、年度核验工作。许可审批校外培训机构1家、出版物零售单位1家、旅行社总社设立1家、营业性演出1次、网办艺术考级备案1次。变更出版物零售单位法人1家、歌舞娱乐场所法人1家。
2.市场规范管理日益推深。积极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查处网吧、歌舞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安全生产和合法合规经营。上半年,共开展营业性演出排查2次、“清源2024”集中行动1次、文旅市场扫黑除恶、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线索专项行动6次。单独和联合执法行动6批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场所70余家次。查处一般程序案件5起,办结1起,正在办理4起。
3.全力保障行业安全。联合市场、公安、消防、教体在春节、全国两会、五一小长假、汛期等特殊时段,对文旅企业和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安全检查。共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检查22次,检查文旅经营单位73家次,出动检查人员349人次,排查出一般安全隐患50处,已整改50处,整改率100%。开展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施专项整治工作,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00人次,拆除非法地面卫星接收设施60个。持续做好应急广播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上半年更换损毁终端20个,排除故障42处,保障了应急广播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我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推进旅游融入大黄山工程,推动打造皖南黄金(旌)线特色文旅品牌,打造长三角休闲养生后花园。
(一)以旅游融入大黄山工程为重点,牢抓项目储备实施。一是加大项目储备。依托非标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结合农水、乡村振兴、交运等部门项目资金,共同做好文旅项目谋划,力争实现“一轴一城四区”发展布局。二是加快项目实施。稳步实施“旅游新高地构筑、乡村赋能、能级提升、消费提标、品牌塑造、公共服务升级”六大工程,推进国医馆、山地太空舱、水街夜市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低空飞行等旅游业态,将旌德建设成为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先行突破区。三是实施产业项目点状供地改革,高效协助企业办理项目立项、土地报批、开工手续等工作,全面落实工作要求,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工作贯彻落实。加强项目前期论证,超前保障要素配给,确保项目可实施、可落地。
(二)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品牌驱动提质升级。一是加快皖南黄金线(黄山-旌德)空中列车项目、亿航科技赋能研学旅游基地项目等新业态项目落地,积极推进皖南农特汇、安徽徽旌药业三产融合发展、冰雪文旅等项目建设,打造皖南黄金(旌)线特色文旅品牌。二是开展乡村旅游“421”行动,打造一批景色美、底色清“网红村”。全力争创省级特色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休闲旅游示范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三是继续组织实施“难忘的旋律唱游中国艺术家邀请赛·旌德站”等特色文旅活动,推动人气聚集、流量涌入,打造主客共享、近悦远来、城景一体的文旅发展新格局,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四是鼓励和培育夜间文旅消费新兴业态,打造夜游街区。践行“城市·文化·生活”理念,开展文庙水街区域夜景亮化工程,大力发展夜景、夜秀、夜娱、夜食、夜购等夜间文旅新业态,打造皖南不夜城。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场馆的文化服务功能,持续开展免费开放。深入实施送文化下乡活动,做好送戏进景区试点演出及经验总结工作。举办四季春晚、文化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县有品牌、乡有特色、村有亮点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依托“15分钟阅读圈”、农家书屋,组织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主题出版物”展示展销活动、“我爱阅读100天”读书打卡等阅读活动。营造“书香旌德”良好氛围。
(四)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严控第四次文物普查的数据质量,加强三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与省普查办积极对接,确保普查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积极推进在建项目竣工验收及申报项目落地。开展文物安全教育培训和消防安全演练,举办文物知识普及、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等方式,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继续做好非遗挖掘申报工作,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组织非遗常态化“进校园、进景区”,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出更多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衍生文创和旅游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