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庙首镇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镇党委、政府工作安排,起草了《2024年庙首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众进行意见征集,请结合我镇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并于2024年4月20日前将反馈意见反馈至镇党政综合办公室(联系电话:0563-8621002),逾期未反馈视为无修改意见。
附件:2024年庙首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2024年庙首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切实做好我镇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我镇地质灾害特点、现状及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实际情况及气象部门预测我镇今年雨水偏多等情况,制定本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现状
庙首镇地处皖南山区,属典型丘陵地形,气候上属于北亚热湿润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春季冷暖变化大,光照不足阴雨多;夏季温高湿度大,梅雨集中汛洪多;秋季常遇夹秋旱,天高云淡早晚凉;冬季多晴湿度小,雨雪常在“三、四九”。
据省地质调查院的调查,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崩塌和滑坡,主要分布在庙首社区1处、练山村1处、里仁村1处、祥云村8处,对村民构成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是高陡边坡建房,以及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或不稳定边坡需重点防范。相关村(社区)要积极指导村民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镇自然资源规划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指导,加大巡查力度做好预警工作。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的内容
(一)地质灾害防治重点类型
我镇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为主。从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来看,以滑坡为主。因此,我镇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类型为滑坡。
(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4个村。
庙首社区、练山村、里仁村、祥云村
(三)重要居民点。
祥云村狭坑、祥云村桐坑、祥云村撩车、祥云村高家、庙首社区前坦),重点道路(祥云村下南元Y005乡道、祥云村上南元Y005乡道、祥云村枸树下乡道、里仁村Y007乡道、练山村古竹里乡道
重要居民点及重点道路旁需切实加强农村自建房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发现隐患要及时处置和上报。
(四)重要防范区。
4—8月份雨水多、雨量大,是各种地质灾害的多发时期,是我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
三、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措施
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防治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认真开展防治地质灾害工作。
(一)监测
包括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监测和降雨监测。降雨量监测主要由气象部门完成,或在监测区设置雨量观测站。监测方式分宏观与微观两种,宏观监测内容有:掉石、滚石、裂隙的宽度变化、垂直位移、泉水的流量和颜色、民井的水位和流量、房屋、桥梁等建筑物的破坏变形、植物倾斜、地面塌陷等变化情况;微观监测主要指采用精密仪器进行大地变形测量。根据实际情况,我镇目前一般采用宏观监测方式。
(二)预报
地质灾害险情预报分为预警预报、警报、临灾警报,根据雨量及灾体变形等有关资料确定。
1、预警:连续阴雨,出现中到大雨,连续两天降雨量超过50mm,两天降雨量共130mm以上;灾害体后缘拉裂隙已具雏形,原有裂缝加长加宽;灾害体前缘出现膨胀现象;地下水水位、流量、颜色发生变化时,监测员应及时向镇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规划所报告。
2、警报:进入预警状态后,中到大雨仍在继续,降雨强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日降雨量100mm左右,或连续两天合计降雨量超过180mm;灾害体后缘拉裂缝已形成且仍有加宽趋势,地表主要裂缝明显扩展,新裂缝出现;灾害体前缘膨胀明显继续扩展;地下水水位明显大幅度变化,由气象与自然资源规划所发布地质灾害警报。
3、临灾警报:地下水出现多种异常,如涌砂、涌水、冒泡等现象,水位埋深降低或干涸后回升;地下及深部变形加剧;灾害体后缘出现拉裂变形,掉块或滚石;动物出现异常,出现地声等异常。进入临灾状态后要做好救灾准备,及时疏散灾区群众。
(三)防治措施
根据我镇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形成条件及规模等,我镇地质灾害的防治所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分为削坡、排水、护坡、挡墙、监测、种植被等六种。
1、削坡:主要用于滑坡及崩塌,对镇内大量的中小型灾害点特别适用。镇内已发生的崩塌、滑坡,目前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其原因在于滑体及滑塌体并未达到平衡状态,依然在滑塌面上处于重心较高的位置且保持较大坡度。削坡减重,简便易行,削坡坡角随不同坡高而异。在削坡而无护砌时,汛期需观察上方山坡裂缝、坡面变形、坡上林木状态等情况,以备及时避开。
2、排水: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区域内部分崩塌、滑坡因上方水渠渗漏或排水不畅,使土体浸润,岩土体抗剪度降低蠕变所致。在防止崩塌滑坡体上方地表水下渗时,可采用填缝恢复植被及汛期裂缝区薄膜覆盖的方法,地下水排除可采用坡脚反流层抗潜蚀设施,引出的清泉水可供生活用兼可监测滑体动态。
3、护坡:在崩塌、滑坡前缘较陡且需防护的灾害点中,可将崩塌体、滑坡体削坡成为多级护坡,在多级护坡上用水泥片石砌成肋骨并种上草木。
4、挡墙:适用于道路及初坡较高的崩滑体,一般中小型地质灾害宜采用重力式挡墙以支挡或拦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5、监测:在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中,对于危及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或交通安全,没有搬迁或避让的灾害点,需对其实施监测。监测分定期目视检查、简易监测、地面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如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组织受威胁群众搬迁避让。
6、种植被:在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中,有的灾害点坡面岩土体裸露,受雨水冲刷严重,为了保护坡面水土不被流失,需在坡面上种植被。
要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点的管理:一是要在道路两端和醒目位置设立警示牌,提醒村民和过往行人注意自身安全;二是要禁止砍伐地质灾害危险点及周边的树木;三是要严禁当地群众和过往行人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下靠近地质灾害点。
四、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镇本级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镇长为双组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社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地质灾害应急组织和小分队,指挥和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各成员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对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重大隐患点的防治工作,各村(社区)要制定辖区内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落实具体防灾措施。汛期各村(社区)、镇直各部门要建立值班制度,明确值班人员和电话,做到责任到人,值班到位,实行全天24小时值班。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
各村(社区)、镇直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公示栏、宣传手册、自媒体和村组会议等多种形式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讲授地质灾害的简易观测方法和基本防灾知识,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治灾、减灾意识,尽最大可能地防止、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对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要加强监督管理,对一切可能导致重大地质灾害的违规工程活动,要坚决制止,督促工程建设单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已发生和造成危害的,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督促责任单位及时治理。
六、加强监测工作,完善群测群防网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防御地质灾害必须依靠当地群众,建立群测群防网络,加强日常监测和落实巡查、值班、速报、督察制度,在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各村(社区)工作人员要加强对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巡回检查,要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把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明白卡”等宣传材料发放到当地受威胁群众手中。自然资源规划所要负责做好指导监测工作,对监测数据充分进行分析应用,做好险情判断工作,为防灾决策、指挥提供可靠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