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德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数据资源局>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1341730661405208Q/202211-00052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旌德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通知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宣城建设方案》的通知 文号: 宣发〔2022〕23号
生成日期: 2022-11-29 发布日期: 2022-11-29
索引号: 11341730661405208Q/202211-00052
组配分类: 规划计划
发布机构: 旌德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通知
名称: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宣城建设方案》的通知
文号: 宣发〔2022〕23号
生成日期: 2022-11-29
发布日期: 2022-11-29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宣城建设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1-29 11:23 来源:宣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字体:[ ]


 

各县(市、区)委、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数字宣城建设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宣城市委          宣城市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0日

 

 

数字宣城建设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数字安徽建设总体方案》《“数字宣城”十四五发展规划》,系统性推进数字宣城建设,推进宣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市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将数字宣城建设作为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统筹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建设,打造数字宣城建设新模式,推动全市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数字宣城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确保数字宣城建设正确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数字宣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破解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坚持数字普惠,消除“数字鸿沟”,让数字宣城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统筹规划。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做好数字宣城建设统筹谋划和整体设计,集约化、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基础平台等支撑体系的共建共享共用,增强数字宣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坚持数据赋能。建立健全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数据汇聚融合、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坚持整体协同。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系统集成,统筹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提升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促进数字政府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协调发展。

——坚持安全可控。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推动各领域国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应用,全面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数字化发展路线。

二、主要任务

按照5+2+X”总体架构推进数字宣城建设。“5”是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协同。“2”是建立和完善安全防护和标准规范两大支撑体系。“X”是依托省、市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围绕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四大领域建设若干数字化场景应用。

(一)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整合构建结构合理、智能集约的平台支撑体系,全面夯实数字宣城建设基础。

1.部署市级数据基础平台。基于全省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部署市级平台、县级平台,实现数字化应用需求线上发布、线上对接。利用省市一体公共应用组件库和低代码(或无代码)平台,支撑各类应用快速开发、持续迭代,打造更多的优秀应用纳入省案例库。宣城政务云平台接入全省统一云管平台,实现统一纳管、统一监控、合理调配。利用全省统一信创云,推进各类政务信息系统信创化改造和信创云部署。[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委办公室、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提升网络通信支撑能力。大力推动5G基站建设,构建“城乡一体、互联互通、多网融合、集约高效”的5G网络布局,到2025年,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达到95%以上。布局高速率大容量光传输系统,全面提升通信网传输容量,提升千兆光纤网络能力,创建“千兆城市”。(责任单位:市经信局)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推动数据中心、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外网、网站等全面支持IPv6。[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统一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强化电子政务外网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推动政务网络运维服务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配合省数据资源局持续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各地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业务专网,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根据省数据资源局部署,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外网之间数据安全交换。(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

4.构建一体化的政务云体系。统筹整合政务云资源,构建市县一体化政务云平台体系,实现政务云资源统筹建设、互联互通、集约共享。建设统一政务云管理平台,对全市政务云资源进行日常监测、统计分析和使用评价,实现统一云管、统一运管、统一运维,提高全市政务云管理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统筹全市政务云容灾备份体系规划建设,保障政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推动全市数据汇聚共享。利用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提升数据共享服务、资源汇聚、安全保障等一体化水平。加快完善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深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金融服务、居民服务“一卡通”等主题数据库建设。拓宽数据采集渠道,支持和鼓励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各类企业开展数据服务合作,提高数据采集效率、质量和鲜活度。依托全省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加快政务数据全面汇聚、有序开放和社会化利用,优先推动民生服务、市场监管、交通出行、卫生医疗、公共信用等高价值数据集向社会开放。支持政务数据向基层回流,支撑基层应用场景建设。(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等)

6.建设新型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物联网平台,推进城市各类运行感知单元的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全面提升物联感知体系“管、控、营”一体化运行效能。(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建设宣城实景三维基础平台,涵盖市域电子地图、遥感影像、实景三维、地楼房权、地名地址等二三维空间数据资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二三维空间数据底座。(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等)建设市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平台,实行全市公共视频资源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资源共享、统一建设运维和统一监督管理,推进公共场所各类视频资源整合共享,打造全市统一的视联网。(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数据资源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市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共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建设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现市域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等设施安全运行实时感知、在线监测、预警预测、应急处置。(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局)统筹规划车联网建设,开展车联网应用创新。(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广德市政府,配合单位:市科技局)

(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推动政府治理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完善“三融五跨”的协同管理与服务,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7.推进党政机关高效协同。依托“皖政通”,推进市县乡村四级办公系统一体化,实现各类工作要素的互联互通。建立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政府科学决策机制,依托决策驾驶舱,为经济运行、政务服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运行监测预警提供数据和能力支持。(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升级完善各领域数字化执法管理平台,探索建设市级一体化执法管理系统,推进自然资源规划、住建、城管、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部门执法业务系统互联,加强对执法事件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和评估考核,实现单一执法小闭环向协同执法大闭环转变。(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政府工作流程,推动政府部门规范有序运用数字手段赋能管理服务,推动机关内部服务事项办理“线上化”、“集成化”和“掌上化”。(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依托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实现码上监督马上办,建设数字纪检监察。(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机关、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依托全省智慧组工综合平台,推动组织工作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依托省政法一体化办案平台,加快政法单位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政法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8.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按照“应上尽上”原则,各地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和运行,拓展政务服务“最先一公里”覆盖范围,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依托“皖事通”,推动更多的为民服务“掌上办、指尖办”。按照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要求,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全面融合、服务同质。持续提升移动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丰富集成套餐式服务、拓展便民服务应用。[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升级“宣企快办”,推动更多惠企政策直达直享、免申即享、更多惠企服务在线办理。优化政策智能推送服务,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对接,推进同一事项跨区域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9.推进监管多元协同。依托省“互联网+监管”系统,推动监管数据归集共享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管数据治理,推动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业务融合协同。(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依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持续加大市场监管领域涉企信息归集力度,健全涉企归集长效机制,做好市场监管领域“双公示”工作。(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依托“信用安徽”“信用宣城”网站,加强信用信息分级分类公开,到2025年,市县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时共享率达到95%。持续提升“信用宣城”平台服务能力,探索部门自建业务系统、信息化平台与市信用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一口采集、充分共享”,建设市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共享中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10.加快推进政府履职能力数字化。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新模式,建设社会治安防控、公安智慧监管、警务大数据平台等六大体系,构建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业务联动和协同指挥,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小区智能安防及风险防范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建设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加强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管应用。(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建设智慧城管平台,将城市管理领域分散信息系统纳入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关联分析、集中展示、智慧应用,夯实城市管理的应急指挥和科学管控基础。(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局)加快建设智慧环保平台,逐步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有关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的监测数据,依托宣城实景三维基础平台,基于统一坐标整合叠加,建设生态环境“一张图”。(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等)依托省级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数字赋能普惠金融专项行动,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优化金融服务效能,提升全社会金融服务获得感。(责任单位:市金融监管局)加强林业监控设施建设,打造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视频监控等技术于一体的森林火情立体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强化水务动态监管,建立健全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加强智能监测设备部署,形成覆盖全市重点河湖水体和供排水管网的监测体系。(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城管执法局)推进建设智慧审计,依托“金审工程三期”建设“智慧审计”,推动审计工作数字化管理,为全覆盖审计、大数据运用提供保障。(责任单位:市审计局)

11.创新数字化社会治理。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应用,推动市域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精准化水平。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支撑平台,提升公共卫生、疫情防控、食药品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加强安全生产风险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强化通信保障,完善信息化平台,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责任单位:市应急局)

(三)推进数字社会建设

聚焦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推动社会生活场景数字化,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小事。

12.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化。推进智慧学校建设,整合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全市统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责任单位:市教体局)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省级平台对接联通,完善功能模块,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全人群的大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开展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实现上下级医院、多学科在线病例讨论和远程会诊,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居民就医便捷性。(责任单位:市卫健委)持续推进智慧养老建设,养老机构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接入省、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提高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责任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关联居民身份证等相关电子证照信息,以社会保障卡、安康码为载体集成各类民生服务卡功能,推动“多卡集成”“多码融合”,实现互通互认。深入推进智慧人社建设。推进实体和电子社会保障卡融合应用,实现居民服务线上线下“一卡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数据资源局)

13.提升数字生活便捷度。建立以第三代社会保障卡为线下载体,“电子社保卡”“安康码”等多码融合为线上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服务模式,推进居民服务“一卡通”在长三角区域无缝跳转,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文旅局、市交通局、市直有关单位)强化“安康码+网证助手”应用,推广“安康码”在宾馆、网吧等场所“凭码住宿”“凭码上网”。扩大高频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种类和范围,推广“扫码亮证”服务,着力打造实名认证、实人核验、实证共享的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加快“智慧社区”试点建设,一体化整合人口、经济、房屋、城市构件等数据,推动社区治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打造智慧社区平台,构建便捷高效的社区治理体系,引进社会力量和资本,建立智能化社会服务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商业服务、专业服务、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等在社区相互促进融合,为居民提供智能、便捷、高效的社区服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托“安徽文化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县级以上公共文化数字服务,逐步推行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建设全域智慧文旅平台,实现游客智慧化出行、主管部门智慧化监管及跨部门联合执法。迭代升级诗意宣城APP,让游客“一部手机畅游宣城”。(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数据资源局)建设智慧停车管理平台,为市民提供基于位置的实时引导、车位搜寻、智能支付结算等智慧停车全流程服务。(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局)建设“我的宣城”未来生活APP,为市民提供医疗、交通、旅游、便民、政务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发挥数据要素核心引擎作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宣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14.推进数字产业化。打造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依托宛陵科创城、宣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推进地理信息、物联网、软件外包、人工智能、电商等产业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依托广德市PCB优势产业、宁国市基础电子元器件基地、宣城经开区新能源产业,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发挥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与长三角先行地区、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培育孵化一批数字企业和平台,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电子商务、数字文创、在线经济、流量经济、直播经济等集聚发展、突破发展,加快培育宣城数字经济特色品牌。(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数据资源局)依托安徽省部署的区块链服务网络(BSN)主干网,培育全市范围内应用开发商和专业服务生态环境,以政务区块链应用带动重点行业应用。(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培育空天信息产业,支持全市范围内空天信息产业本地领军企业发展,构建收集、存储、处理、分析空天领域信息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新兴产业生态,积极打造具有“宣城特色”的空天信息产业链。(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数据资源局、宣城经开区管委会)持续推进省、市大数据企业的培育认定,壮大全市范围内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产业。(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15.促进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依托安徽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涉农生产、交易、电商、物流、金融等环节大数据,打造分拣分装、直供直销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集散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服务化。(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全市范围内工业企业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应用,深耕两化融合,加快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落实省“皖企登云”行动部署安排,推动企业上云。推动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建设宣城“工业大脑”、亩均效益评价大数据平台。(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支持传统商贸实体企业电商化、数字化改造升级,加速全市范围内传统企业和电商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产品直销平台建设,根据农村产品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销。加快长三角智慧物流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业融合发展,服务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中心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16.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我市全产业链的行业,鼓励支持头部企业打造行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专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促进“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宣城“工业大脑”深度合作,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对接消费需求,提升定制设计能力,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助力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柔性生产。[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5G+工业互联网创新实验室,建立工业软件研发运营队伍,为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17.探索数据治理和数据交易模式。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制度,规范数据交易行为,探索数据确权、评估、定价、交易,打造“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交易模式,推进数据要素交易流通,构建高标准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制定政务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办法,探索政府数据授权运营,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运营规则,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开展政府授权运营试点,探索公共数据资产化管理,鼓励第三方对公共数据的挖掘利用。(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五)着力推进数字协同

统筹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经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水平。

18.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积极参与国家、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数据资源局)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强化城市大脑建设应用。以系统提升城市韧性智慧水平及市民“三感”为导向,持续完善城市大脑数据中台、业务中台、智能中台、数字孪生平台等共性能力平台建设,持续丰富服务、治理和产业智慧化应用场景,全面赋能全城百业惠及全体市民。集约建设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建立集管理、服务、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智能综合体。(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19.建设数字乡村。强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持续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数字化升级,强化市本级与各县(市、区)统筹规划、集约建设、长效运营、协同服务,统筹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要素自由流动、服务普惠均等、产业错位互补的发展格局。建设集综合党务、村务、财务、社情民意、农村人居环境等于一体的数字乡村综合平台。(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数据资源局)

20.积极参与数字长三角建设。积极推动长三角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应用,完善动态更新和跨区域对接机制,推进宣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面向长三角加强数据采集汇聚和共享开放。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及时对接长三角自然人综合库、法人综合库、电子证照库、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库、居民服务“一卡通”库等资源库,为宣城市加快融入长三角提供支撑。加强互联网产业、网络治理、网络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在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网络空间发展中的影响力,带动区域内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协同。(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建设“一地六县”协同发展专题数据库,推动区域内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数据汇聚共享和集成应用,为区域内各项智慧应用提供数据支撑服务。(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郎溪县政府、广德市政府)

21.凝聚创新新动能。强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加强与中科院系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大、合工大等院校合作,设立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产业公共研发平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利用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围绕聚焦下一代网络、新型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建设“科创飞地”,探索建立“研发在沪、转化在宣”新模式。(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数据资源局)

(六)完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安全保护体系,完善安全管理和联动保障机制,提升数字宣城一体化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据和网络安全。

22.健全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统分结合、分工负责的统一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市县统一的数据和网络安全资源池,实现安全资源统筹集约建设。建立完善覆盖全市政务、公共服务、行业、社会领域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服务体系,落实系统、网络、数据安全等级保护“三同步”,强化政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网络安全的统筹规划。健全行业和社会领域网络安全的分工负责、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落实全市整体安全策略,逐步实现全市统一安全感知、监测、分析、预警、监督、指挥。(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

23.加强安全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设城市网络安全运营管理中心,打造专业化、一体化的安全运营服务体系,强化面向政务、教育、医疗、交通等重要领域的网络安全服务,按需提供统一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测评、电子认证、密码管理等基础服务工作。建立开放协作机制,汇集优秀安全产品和服务,为全市提供便捷高效的安全咨询、项目实施、评估检测、审计认证、安全运维、培训教育等专业支撑服务。鼓励发展面向重点行业的安全服务平台,提供产业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优化企业上云用数的可信环境,提升重点行业企业的安全防护水平。(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密码管理局)

24.强化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建设态势感知及安全监测平台,开展全市重点领域的安全监测分析和联防联控,提升城市安全态势感知、威胁分析预警和应急指挥能力。建设分层次安全防御体系,依托专业技术力量,强化权限管理、密码管理等技术应用,确保政府、企业、重点行业关键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及数据安全可靠。落实国产密码应用“三同步一评估”要求,推进完善的密码保障系统建设,推进国产密码安全性改造,统筹城市密码设施、身份认证、可信软硬件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经信局、市密码管理局)

(七)探索建立标准规范体系

支持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建立健全适应数字宣城建设发展需要,覆盖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政务信息化管理、应用服务的全流程、全方位标准体系。

25.探索建立数字基础设施标准。探索物联感知、网络通信、云服务等基础设施标准,推动各类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重点在政务云、实景三维、数字孪生等系列标准发力。(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26.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标准。围绕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数据收集、归集、存储、加工、传输、共享、开放、利用等数据处理的标准规范,以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数据管理标准规范。(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27.探索建立运行管理标准。围绕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探索建设开发管理、项目管理、投资管理、运维管理、资产审计等标准规范。建立城市大脑运维标准体系,打造城市大脑运维省内标杆。(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

28.探索建立应用服务标准。参考国家相关行业应用服务标准,建立完善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乡村领域的应用服务标准,打造涵盖应用服务提供、应用服务保障、应用服务评价的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直有关单位)

(八)建设数字化应用场景

积极布局新型应用场景,让政府管理、群众办事、企业发展更方便、更快捷,切实增强社会主体获得感、幸福感。

29.打造多跨协同利企便民应用场景。瞄准群众高频需求和企业共性需求,推进政务服务集成改革,推广“免申即享”“民生直达”等智能服务方式,提高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智慧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配合单位:市直有关单位)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企有所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促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关键民生领域深度融合,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全面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数字化转型,通过打通业务系统、融合治理数据、加强分析研判,构建信息实时共享、资源协同保障、统一指挥处置、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实现从预警到处置闭环管理,逐步构建全市多层次、多维度的决策指挥新模式,提升社会治理监控预警、应急响应和协同能力。(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发改委、市教体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等)

30.强化应用场景建设管理。各地各部门要坚持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充分依托“城市大脑”基础能力平台,瞄准“企业群众便捷办事,党政机关高效运行”的目标要求,通过新建、升级等方式分类推进存量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将跨部门跨层级跨业务协同应用场景优先纳入年度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计划,切实打造一批企业受益、百姓有感的应用场景,体现数字宣城建设成效。(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直有关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加快建设“数字宣城”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数字宣城建设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数据资源局,负责日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4个专项组,数字政府专项组、数字社会专项组由市数据资源局负责,数字经济专项组由市经信局负责,数字乡村专项组由市委网信办负责。领导小组定期调度各专项组的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各专项组负责研究制定本领域相关工作方案,明确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场景、重大举措,以及责任分工、实施计划和建设目标等。根据工作需要组建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工作专班、项目专班,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和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管委会建立组织调度机制,并确定专门机构负责本区域的数字宣城建设。

(二)建设城市智库。建设实景三维中国研究院、宣城市数字孪生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中心。通过聘请智慧城市总设计师,设立“首席数据官”、成立研究院等方式,建立“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各方主体为数字宣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建立项目评审专家把关机制,发挥好宣城市数据资源和政务信息化专家库、招引项目线索研判专家库等城市智囊作用。引导大数据与软件信息服务行业协会发挥作用,在政策制定、产业对接、平台搭建等方面做好参谋助手。将数字化建设列入市县两级党校培训内容,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数字化思维。加大对企业负责人的数字化业务转型业务培训,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和技能。

(三)积极争取创新试点。围绕数字宣城建设重点任务,鼓励各地各部门依托省、市一体化数据基础平台开展业务创新,积极争取项目试点,迭代升级、启动实施、谋划推进数字宣城应用场景,推进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乡村四大领域改革。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上架、谁收益”原则,明确信息化系统软件权益归属,落实推广软件开发者利益分成和激励机制。

(四)加强资金统筹。整合现有信息化、电子政务等各类财政性资金,设立数字宣城专项资金,支持公共平台、重大项目、重点场景和试点示范等建设。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数字产业相关基金,支持数字核心技术攻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网络、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依法依规开展市场化运营。

(五)强化考核评估。各专项组要按照“业务指标化、指标数据化、数据动态化”的思路,对核心业务建立可量化、可监测、可考核的指标体系。建立定期协商和考核管理制度,健全部门间、地区间联动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强化考核督查,将各地各部门推进数字宣城建设工作进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定期组织工作督查评估。

 









 


  中共宣城市委办公室                 2022年11月23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