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探索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的路径方法,结合“一抓双促”工程,加大重点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乡村旅游重点村停车场、标识标牌等交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重点村公共服务和商贸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咨询中心),加强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环境卫生等基础条件。扎实开展“厕所革命”工作,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二)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提升农家客栈、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服务水平,实行线上线下综合服务管理。根据乡村摄影、骑行、中医药养生等新业态产品,加强农副土特产品的旅游化、品牌化包装。策划以地域文化为主题、乡土乡情为依托的观赏或体验型节庆赛事活动。推进旅游扶贫村与周边景区的统筹协调,开发景区衍生产品。开展百家扶贫村、百家农家乐、十大研学旅行基地等旅游品牌创建工程。
(三)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加强乡镇乡村旅游管理干部队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培养,提升指导服务、管理经营、实用技能等方面能力。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培训,直接提升从业农民的服务水平与技术技能为核心,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户、带头人、乡村旅游创客三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四)强化旅游宣传营销。制定宣传推介方案,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和相关媒体宣传推介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三进”营销(进社区、学校、企业单位)活动。有效整合产品链上的乡村旅游资源,联合客源地城市旅行社,开展社区广告植入宣传、产品销售。挖掘贫困村特色乡土文化、民俗风情,举办农事节庆游、中医药养生游等系列“节庆营销”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五)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农家乐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行业自律作用,引导制定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卫生标准和安全制度。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导游、导航、导览、导购等“智慧旅游”项目。加强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将重点村旅游综合执法和旅游安全纳入旅游安全监管范围,打造文明、诚信旅游。
(六)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国际慢城和特色小镇建设,将沿线旅游扶贫重点村“以点连线成面”,谋划推出1至2日游精品线路。鼓励旅行社开展高端定制旅游产品和服务,将旅游扶贫精品线路纳入全县旅游精品线路的节点重点推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村发展乡村旅游。
(七)加大投入支持力度。加大项目谋划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加大水库、美丽乡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环境整治、移民搬迁等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在符合专项资金使用的前提下向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倾斜。鼓励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村集体和工商资本等多元投入发展乡村旅游。
问:有哪些保障措施?
旌德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叶鹤林答: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旅游部门牵头,扶贫等相关部门配合的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解决乡村旅游扶贫工作中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行政审批、资金整合使用等问题,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宣传推广。旅游部门要发挥引导市场的职能作用,开展好旅游扶贫宣传推广活动,设计推出旅游新概念、新亮点,策划开展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引爆旅游消费。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旅游扶贫成果,推动方方面面参与旅游扶贫,共同分享旅游扶贫果实。
(三)开展督查考核。为扎实有效推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将把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镇文化旅游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常态化对工作开展情况等进行督查考核。建立乡村旅游扶贫观测点,动态跟踪、评估旅游扶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