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委“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学习研讨要求,11月22至23日,县教育局组织机关部分股室负责人及部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一行10人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考察学习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项目。
淳安县位于浙江省西部,新安江—钱塘江上游。全境面积4427平方千米,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一个县。目前,全县常住人口约35万人,共有学校101所,其中幼儿园40所,小学37所,初中15所,普高5所,职高2所,培智学习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在校生41388人,其中幼儿8087人,义务教育24206人,特教学校35人,高中阶段9060人。在编公办教职工3830人。
近年来,淳安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教育发展目标,坚持以优化办学条件为前提,以推进自主创新为保障,以均衡师资配置为关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全县义务教育公平度、优质度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在淳安考察学习期间,考察组先后前往千岛湖镇清溪新城小学、富文乡中心小学,实地考察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在考察座谈会上,考察组认真听取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校长们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淳安县在均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农村小规模学校整体提升综合改革等一系列思路、措施和做法,深切的感受到淳安县政府及教育界提出的“穷县办大教育”,争当“教育全省一流、全市领先”的卓识远见和胸怀气魄。
清溪新城小学位于县城开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共18个班630名学生。招生对象为本区户口学生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学校坚持健康为首、幸福为本的办学理念,让每个教师在新城小学都能努力地健康地幸福地的工作,让每个学生在新城小学都能健康地快乐地成长,都能体验到幸福的童年,为明天的人生奠基。学校秉承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不断改善管理与服务。学校办学特色鲜明,校园文化主题彰显,校园精神深入人心。
在新城小学了解到,淳安县教育局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采取“县管校聘,年度考核,末位淘汰,交流轮岗”等严格的考核措施。教育局根据实际将全县学校划分为城区学校、中心镇学校、中心完小、村完小四类,进行分类考核。县财政按照人均2.45万元拨付年终奖,教体局依据考核结果对各类学校按照ABC三等进行二次分配,学校对年终奖、绩效工资再进行校内考核分配,并实施末位淘汰,实行待岗、交流等制度,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富文乡中心小学距淳安县城25公里,是一所掩映在青山翠谷中的农村小学,现有学生122人、教师22人。与新城小学不同,当地政府投入1000万元对校舍进行了全面改造,现在的富文乡中心小学则是将童话世界与现实生活魔幻般地融为一体。在浙江省有两所学校为全国瞩目,一所是西湖大学,另一所就是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前者目标是办世界一流大学,后者要在基础教育领域,用五年时间走出中国农村学校“小而美、小而优”的新生长路径。
富文乡中心小学的改革有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因城镇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挤”、乡“弱”、村“空”的格局。农村留住了孩子才能留住家长,乡村振兴才有了动力。因此,办好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工程。
2018年10月15日,淳安县教育局与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将富文乡中心小学委托给专业教育团队管理,借势借力,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一是为了助力乡村孩子健康成长;二是尽可能为学校自主办学赋能;三是尝试为未来学校做一个“乡村样板”。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改革,学校启动了教师专业化素养提升、全科教师培养工程。由北京全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研究资深专家团队,给富文小学教师全员定时式培养、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改实验的典范——杭州崇文实验学校跟岗学习,同时,全体教师人人参与新学校、新教育的研究和设计,共同制定学校章程和五年发展规划、课程规划等全新的制度改革。通过培训和参与学校规划设计,极大的触动了老师们内心改革的动力,提升了教师教育理念,增强了教师的认同感、归属感。
富文乡中心小学采取全科包班新的教学方式,两位老师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除了音体美之外的所有学科的教学,教师的办公桌搬进了教室内,教师与学生全天候接触。学校除了每天固定的一个小时自由阅读、一个小时自由运动和一个小时自由游戏时间外,不再设固定的课时安排,课堂的长度完全由全科包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而定。过去那种每周30节课的固定的教学模式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和教师对学生身心健康、情绪情感的高度关注。学生也不参加全县联考,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30分钟的谈心谈话都会纳入考核。除了文化课教学,学校还开设了生活课程,与乡村生活、生产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相结合,探索跨学科的主题式教学,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培养了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富文乡中心小学这种勇于面对质疑、压力,敢为人先,积极思考破解农村教育难题的探索精神,启迪着我们去重新审视教育的本真、重新思考农村教育的目标和实现路径;鞭策着我们去更新观念、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推动全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