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旌德要闻

走出大山天地宽

发布时间:2016-05-16 09:25 来源: 作者:系统管理员 浏览:
【字体大小:
 

——旌德县实施“下山行动”纪实

        编者按:58,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暴雨突发山体滑坡,造成30多人遇难。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为贯彻批示精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我市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提出要求:各地要坚决消除隐患险情,确保不留盲区和死角。在此,本报报道旌德县的相关做法,以作借鉴。

       这些日子,村民姚满花十分开心,每天都到汤村中心村看看正在建设的新居。她家的老房子,离这里有四十分钟的路程,在偏远的大山间,是一个重点地质灾害点。

与姚满花一道,她的另外7户邻居,也将一起下山,迁入统一规划的两层楼新宅。

“下山行动”是旌德县今年启动的民生实事,也是龙头工程。全县96个地质灾害点,涉及9个乡镇、26个村、350户的960名群众将搬出大山,而作为精准脱贫的现实步骤,散居边远山上的71153名贫困人口也同时全部下山。

    这是饱含感情的惠民行动:在地质灾害的沉重消息不时传出的当下,让生活在隐患威胁之下的村民,从此远离灾害。

这是标本兼治的脱贫行动:让世代在山上受穷的村民,向中心村、集镇、县城集中,从此斩断穷根。

这是着眼长远的发展行动:“下山”纳入到旌德正在推进的全域旅游、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布局,开启新的未来。

搬得出 稳得住

旌德是典型的山区县,地质灾害点遍布各处。姚满花等8户人家所在的竹棵村民组,位处陡峭的山岭下,虽然满目苍翠、景色宜人,但住在这里却很烦心。这里是全县11个重点地质灾害点之一。“只要下大雨,镇村干部就要赶过去,动员大家搬出来,每年都要折腾好几次。”村支委李兵说。

    尽管姚满花已记不清具体时间,但有一回至今令她心有余悸:夜间突然狂风暴雨,到处出现滑坡,镇村干部组织30多人来抢修下山道路,大家连夜扶老携幼下山,一位老奶奶还是背下去的。“大家都吃苦哟……”她说。

作为今年首批“下山行动”3个试点之一,竹棵村民组新居于今年4月初开始建设。在汤村中心村中间位置,姚满花家200余平方米的楼房已经建好一层,施工人员正忙个不停。“今年11月底就能入住。”李兵说。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住得好,旌德县制定了专门的方案。“通过整合地质灾害点搬迁补助、‘地票’收益、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县、乡财政配套补贴,为每户“拼盘”了一定的安置资金,县发改、财政、水务、供电、供水等部门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县国土局副局长喻辉介绍。

蔡家桥镇党委副书记蒋传月是汤村的联系干部,竹棵村民组搬迁是他近期忙活的重点,3月份连续两个星期的晚上,他不停地往竹棵跑,与搬迁的村民谈政策、签协议。“现在没有大的困难了,就剩下供水问题,与大家正在商量解决。”原来,村民唯一想带走的就是这里的山泉水,初步的方案已经确定,用几公里长的水管,把山泉水接过去。在按有村民红手印的协议上,镇政府承诺的一项责任是:保证“三通一平”。

汤村是中心村,还是省级美好乡村建设试点村。“我们住在大山头的,哪个不愿意住在大村子里呢?”姚满花与他的邻居,不仅将迁入新住处,还将开始新生活。

下山来 砍穷根

“下山行动”,也是脱贫行动。

在旌阳镇,生活在高山上的凫山村八亩村民组,也是今年首批试点之一。与竹棵村民组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地处高山、条件恶劣,八亩的“穷”在旌德全县是出了名的。

今年61岁、孤身一人的屠德才,住的是已经开裂的土屋子,患有眼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仅靠低保维持生活。县委主要领导年底来到他家走访时,带来了来自党委政府的福音。他对老人说:“让你搬到山下,住上楼房,好不好?”屠德才不敢相信地一个劲点头:“好,好!”

    怎样让山上群众走上脱贫之路?按常规办法,仅局限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花了大量经费,但事倍功半、难治穷根。基于这样的认识,旌德县在“下山行动”中,特别加上“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项。

屠德才与全县71户贫困户,成了受益者。

八亩村民组的安置地在村委会前,平坦宽阔,位置极好,是凫山村的“黄金地段”。“我们就是把最好的地块,安排给最穷的群众。”村支书刘世林说。

    虽然眼前的安置地,还是一片刚打地基的空地。但在村委会的规划图上,将要建起的新宅令人兴奋。30多套三层住宅,统一格式,底层统一开办农家乐,房顶全部光伏发电。

“农家乐由村统一经营,村民从中分红,并优先安排工作,光伏发电每年可让村民获得约3千元的收入。”刘世林指着图纸介绍。

不仅下了山,还要斩穷根。这是旌德赋予“下山行动”的内涵。令屠德才等5家贫困户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住进三层楼房的新家,而且腰里还能揣上几万块!难怪屠德才说“就像做梦一样”。

这是量身定制的脱贫政策:贫困户住宅由村整合“地票”收益负责建设,属于村集体资产,免费提供贫困户居住,而政策规定的补贴款,一分不少地补给他们。

上月底,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会参观了凫山这个现场。会议认为,对凫山村“下山行动+全域旅游+光伏扶贫”精准扶贫的特色做法,要提炼上升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由点及面拓展,把“盆景”打造成“风景”。

谋长远 下大棋

“下山行动”不是单项工作,而是旌德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发展,下出的一盘大棋。

在去年底举行的县委第十四届八次全会上,“下山行动”正式确定,会议提出:运用好“千名干部进万家”走访调研的大数据分析成果,结合实际确定2016年政府10件实事,认真实施民生工程,重点是开展好“下山行动”。

    “下山行动”作为民生优先战略的重点,纳入了全县2016年度“1+6”重点工作之一。

根据当地实际,旌德县确定“下山行动”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6年底,完成全县71户、153名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在此基础上同步完成旌阳镇凫山村八亩村民组、云乐乡许村茶二组、蔡家桥镇汤村竹棵组三个地质灾害点65户、174人搬迁安置;第二步到2017年底,完成全县96个地质灾害点350户、950人的搬迁安置;第三步是长期阶段,针对人口这个关乎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通过抓规划、抓引导、抓服务,推动人口向中心村集中、向集镇集中、向县城集中,确保实现2020年小康社会城镇化率50%的目标。

    “下山行动”不是一下了之,而是深思熟虑的行动,一举多得。

地质灾害点搬迁,让群众远离生命威胁;贫困户走出深山,让群众拔去穷根。其远见卓识更在于,“下山行动”融入到目前旌德正在推进的全域旅游、新型城镇化等事关未来发展的大格局当中。

八亩村民组迁居的凫山中心村,在县域旅游中已经定位为3A级景点。这个村正在利用凫山峡谷、自然生态、无公害食品等资源,开发凫山一日游产业链,而下山村民的“农家乐”正是链条之一。

正是基于长远发展,旌德县委县政府对“下山行动”提出了三个“抓”:抓规划,实行建设用地指标“自垦自用”,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抓引导,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村民向中心村、城镇集中;抓服务,完善教育、医疗、就业、社保配套,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实现群众生活条件改善。

“通过今年的试点,‘下山行动’将取得经验、逐步完善,既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县政府主要领导说。

“走出大山,走出贫困,走进富裕。”在旌德这个山区县,“下山行动”正在领着仍居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走进美好的艳阳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