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乡村建设,如何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想要勾勒出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处和谐的美景,旌德美好乡村的“标准版”到底什么样?“升级版”应该怎么走?
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县紧紧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高标准完成13个省级中心村和27个县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重点推进省、市、县级美丽乡村分级分类创建、205国道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建设、农村清洁工程三项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垃圾处理、风情小镇建设“三个全覆盖”。2016年,成为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美丽乡村建设整县推进试点县”。
绿色为笔 描绘蓝图
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对县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确立了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打造区域特色的战略,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坚持生态优先,立足特色基础,依托特色优势,取胜特色发展,保证支柱产业符合生态要求,举全县之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如强力推进“三线四边”环境整治、集中开展“四治理一提升”行动,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首批通过省级验收。倾心打造独具特色、产城融合、惠及群众、具有徽风皖韵的特色小镇,如今,三溪骑行小镇、白地宣砚小镇、蔡家桥美食小镇已初具雏形。
中心村先行 发挥示范
“主题”创建做到规划执行不走样,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标杆样板。2013-2014年实施了8个乡镇风情小镇建设,以“美化、绿化、亮化、洁化、靓化及基础设施建设”六大工程,建设山水相依、人文相伴、生态相连的皖南风情小镇。2014年,按照“分级创建、分类管理、分步实施”思路,全面推行中心村分级创建,省、县级中心村,依据省级标准,充分挖掘特色农业、山水生态、历史人文、乡土文化等资源,重点开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带动作用的精品示范村。
人居为本 全面整治
2012年,坚持 “强行入轨、强力推进”,实现了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2013年,重点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全覆盖、“三线四边”环境治理,逐步推行向农民收取垃圾处理费工作,在“钱从哪里来、事由谁来干、垃圾哪里去”的问题上,探索建立常态化、长效化运行机制。2014年,实现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全覆盖,其中农村垃圾清扫、清运处理一体化运行比例占市场化的92%。推广“两桶分类法”,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中心村全覆盖;建立完善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与乡镇、村监督管理并举的工作机制,各乡镇成立城乡管理执法中队,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在“三线四边”范围内的中心村、自然村开展清除“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为主的村旁屋边整治工作,所有中心村已达到“两无两化”要求。结合205国道示范带建设,对公路沿线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进行全面清理,对沿线村庄环境进行全面整治。
保障为基 健全机制
坚持以县为主,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构建了“整合国家支农资金、争取上级资金、县财政奖补资金、农民筹资筹劳”四个结合投入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对精品村“不包揽”,对薄弱村“不甩手”,注重对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民生普性的投入。2012—2014年,全县各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累计达39357万元。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高规格的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将其纳入县委“大督查”范围。建立农村垃圾处理“月查、季考、年评”制度,将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对乡镇年度目标管理考核。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4年,中心村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创建获全市第一名。2015年,“三线四边”环境整治获得全市第一名,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首批通过省级验收。
梓山吐翠,徽水放歌。从乡村刮起的这股“最美乡风”必将在新一轮的建设热潮中,成为美丽乡村的旌德样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