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新闻

兴隆镇光荣村:乡村振兴有“法宝”改变落后有“良方”

发布时间:2022-04-26 09:00 来源:兴隆镇政府 作者:任志明 浏览:
【字体大小:

“落后就要奔跑,改变从我做起”,是旌德县兴隆镇光荣村的乡村振兴口号。提及光荣村十年前后的变化,村支部书记任建平用了“翻天覆地”来形容:“从‘落后’到‘改变’的过程,便是‘光荣村’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图为友邻村在光荣村参观学习

从旌德县城出发,驱车30公里,抵达“生态粮仓、绿色光荣”。走进光荣村,水泥路面平坦宽阔、民居精致整齐、上千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机器轰鸣声不绝与耳,田间地头、村户农家,光荣村无不呈现出勃发的能量。

图为光荣村当年蚕桑养殖基地实景

光荣村曾是旌德县养蚕占比最高的村,是远近闻名的蚕丝产业大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渐渐地光荣村落在了后面。在第一批脱贫户毛青元的记忆里,十多年前的光荣村完全是另一幅模样,村里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住的也是土旧瓦房,以前上趟县城都要走泥泞小路,才能赶上公共汽车,遇上雨天更是恼火,脚上全是泥,更别提发展产业了。

没有产业、没有年轻人、整个村谈何发展。村里也在思考,怎么改变?怎样增收?如何致富?

答案首先在“兴业”上找出路。

“一直以来,村民只能种点苞谷水稻,一年到头苦得万把块钱。”什么样的产业真正适合光荣村?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光荣村委会、种粮大户陶小建、烟叶种植大屋黄毛甲共同研究发现村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烟叶+水稻”套种模式。

     

图为光荣村现在烟叶种植基地实景

乡村振兴、产业谋定。2018年经光荣村“两委”共同商议,并反复推敲、决定推荐陶小建、黄毛甲两位种植大户探索实施“烟叶+水稻”种植产业链。

2018年以来,陶小建、黄毛甲两户村民将自家承包的几百亩“水稻+烟叶”产业基地作为实训基地,推行移动课堂,不辞辛劳、无数次地深入到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开展培训,用他的话说“草鞋都磨烂了几十双”,终于教会了群众“烟叶+水稻”种植技术管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怎样才能让“烟叶+水稻”的产值最大化?陶小建和黄毛甲围绕“烟叶+水稻”探索出一系列种植模式。

每年“3月底种植烟叶,7月底收获,8月初种植水稻,10月底收获、并分季节在水资源短缺的田块中套种辣椒、水果玉米、花生、等经济农作物,进一步增加土地附加值。

图为农兴菌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实景

除了“烟叶+水稻”外,近两年,光荣村在优化产业布局上大做文章,结合兴隆镇光荣村有长期种植灵芝和香菇的传统,光荣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拿出100万元入股农兴菌业专业合作社,“这个新产业不仅产值高,还用工多,香菇灵芝种植可以提供近几十个就业岗位,村民就近上班每天可以挣不少于100块钱的工资收入。”农兴菌业专业合作社法人王密介绍道。

现如今,光荣村依靠肥沃的土地,由当年的养蚕大村演变成“烟叶+水稻+灵芝+香菇”产业强村。现有耕地面积3532.51亩,第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完成1544.26亩,第二批1000余亩高标准建设项目正在顺利推进中。

光荣村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利用县财政局奖补资金新建商用房1处、门面房9间、二楼厂房2间、稻谷加工厂1座,并入股稻谷加工厂资金30万元,每年能给村集体经济带来6万余元的收入。

而在另一边的兴隆镇光荣村电子商务工作室正在积极筹建中,下一步,光荣村将建立电商营销点,开设电商直播培训班,采取“电商+农特产品”产销模式,培育线上品牌,打造网红产品,实现系列农特产品产业“产销两旺、质效双升”。

光荣村通过产业转型和业态更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从2018年的15.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50.6万元。光荣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万元,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66.5%。

党建引领,产业优化,成为光荣村致富的“法宝”。产业发展好了,光荣村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乡风村貌也更加和美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变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