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余世春,是旌德县庙首镇祥云村的党委书记。我们村被群山包围,过去可谓一穷二白,山多地少,村里没资源没产业,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村民要生活就得靠外出务工,是个典型的“空壳村”。
前几年,我一直犯愁,愁什么?愁的是当务之急和长久之计,要找准一项适合本村发展的脱贫产业。为此,村里大会小会开了十多次,每次都不了了之,任书记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7年9月的一天饭后,妻子递过一杯茶,突然点通了我。对哦!村民一直都爱自己种茶喝,我们村又处高山地区,生态好,土地又是弱酸性,种出来的茶叶肯定受市场欢迎。我兴奋的马上跑出屋外,拿出手机,与村里同事和上级有关部门说出我们村要种茶叶的想法。接下来,邀请茶叶种植专家到祥云村进行考察,形成茶叶发展可行性报告,争取项目落地。另一方面,带领党员干部,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听取搜集村民的建议。
真是可万事开头难。村民不了解、不支持、缺资金、缺技术,连番发问把我们一帮村干难住了。但是我们不气馁,宣传上级对茶叶种植的帮扶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又组织到黄山区考察学习,使大家开眼界。2018年12月,借助资产收益扶贫民生工程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扩源增收”,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东风”,通过土地整合,我们村顺利拿下“集体经济茶园”项目,占地110亩的祥云村集体经济茶园正式成立。
上百亩的茶园如何管理?村支部商议决定,实行党员包片责任制,统一将茶园分包到党员头上,确保茶苗栽种一棵、成熟一棵、收益一棵。在党员示范带动下,当地村民参与茶叶种植的热情不断高涨,短短一年时间,全村有72户农户参与到茶叶种植中。可随着种植户增多,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农户分散经营无法形成产业规模,一些茶农增产不增收,咋办?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响应上级提出的“合作社+”的扶贫模式,成立了集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农业合作社——祥云村南元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一成立,党员率先入社,推广标准化种植和管理,并围绕茶叶的种植标准和经营模式制定了一系列章程,聘请技术人员定期下村蹲点指导,对茶树栽种管理进行全程跟踪,确保生产出来的茶叶品质过硬。经过一番努力,很快合作社发展社员30多户,建成茶业种植基地180亩。
今年,我们村茶叶年总产值52万元,其中村集体年收入3.3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万余元。下一步,我们还将整合现有茶园资源,扩大茶园规模,形成茶文化走廊。我们村将继续发挥民生工程的扶贫引领作用,通过党员带动,积极探索组织观、听、摘、炒、品、购等多元化的茶文化体验活动,发展茶文化旅游经济,让这一地绿茶托起村民的致富梦。
(余世春口述 旌德县庙首镇祥云村吕美设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