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年09月23日 09:00
发布嘉宾:县林业局局长叶军政,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高庆华
主 持 人 :汪红潮
发布地点:县政府3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旌德县委宣传部
信息来源:旌德县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人:县林业局局长叶军政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十年旌德林业发展情况,向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旌德林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得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旌德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速绿色资源转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一任接着一任干,探索出了一条旌德特色林业发展之路,以绿水青山书写旌德林业锦绣十年,推动旌德绿色高质量发展。十年砥砺奋进,十载硕果累累,林业工作以卓越的成效多次受国家级和省级表彰,曾先后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中国森林氧吧”“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安徽省现代林业示范区”“安徽省省级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一、率先推行林长制促林长治
2017年以来,旌德县在全省县级层面率先推行林长制改革,构建“1+1+6+N”林长制体系,坚持“五力”齐发,推动“五绿”并进。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培育优质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日渐优美,逐步实现“林长制林长治,不砍树能致富”,市对县林长制工作考核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一)打响林长制改革策源地品牌。2015年10月,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讲话10周年之际,我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主任的县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以“保水、保土、保空气、增绿”为主题开展“两山”行动。2016年6月,旌德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把“生态立县”放在实施的五大战略之首,提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旌德样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转换器”。2017年9月21日,旌德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18年3月27日,时任省委书记李锦斌到旌德县调研林长制改革,了解林长制改革试点带来的变化,称赞“旌德林长制改革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以“林长制”保障了“林长治”。
近年来,《中国绿色时报》《国土绿化》杂志,《安徽日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多次报道我县推广林长制改革策源地内容。2021年4月9日,旌德县在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视频会议上作了《“三化三绿”林长治,发展优势看“两山”》的典型发言,旌德县华川村林长制改革策源地名片全面打响。
目前,已完成“全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标识、展示馆建设,专题片、宣传册和相关佐证档案已在展示馆进行归档,截至目前共接待省内外考察调研2000余人次。
(二)签约全省碳汇第一单。2021年8月24日,旌德县庙首林场与安徽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全省第一单林业碳汇交易签约,司尔特公司以每吨48元购买3036吨林业碳灰。本次交易的林业碳汇量,由庙首林场按照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标准开发的碳汇造林项目,并经具备林业碳汇核准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审定与核证。
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近年来,我县以“让森林走近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为宗旨,科学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重点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和生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森林资源更丰富、生态品质更优良、绿色产业更发达、人居环境更优美、生态文化更浓厚的“国家森林城市”。目前全县林地面积97.7万亩,森林覆盖率69.2%,林木绿化率73.1%。全县有林地面积达92.2万亩,其中乔木林78万亩,经济林2.8万亩,竹林11.4万亩。县域自然生态保持良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实施国土绿化做到应绿尽绿,十年来,完成人工造林4.34万亩,封山育林7.5万亩,退化林修复2.75万亩,森林抚育30.5万亩。认真实施“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全县10个镇创成省级森林城镇,此外还创成森林村庄50个,占全县68个村居的73.5%。
三、镀亮生态底色打通致富通道
(一)国储林项目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县林业开发公司作用,全力推进实施国储林项目。目前旌德县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规模45万亩,涉及2个国有林场、1个国营公司及10个镇,一产总投资约42.4亿元。今年2月22日,中铁十局集团与旌德县人民政府签订国储林项目建设战略框架协议,双方将在生态资源修复、木料经营建设、林下经济种植、林业碳汇和综合康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全力做好绿色发展的大文章。8月19日,我县国储林总体规划已审核批复。旌德县率先在宣城市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将为我市打造示范标杆的生态文明新高地创新模式注入新的动力,为旌德高质量发展和林业综合改革带来强劲的新动能。
(二)森林旅游蓬勃发展
2017年12月5日,旌德马家溪森林公园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升级为安徽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90.8%,是一个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红色旅游的山岳型森林公园。今年6月5日,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评审。
(三)产业富民,林下生金。十年来,全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打造黄精、白茶万亩基地。黄精、灵芝种植规模6.7万亩,木本油料面积3.2万亩,其中香榧1.3万亩,油茶1.3万亩,山核桃0.6万亩。新审定黄精、灵芝新品种5个,“旌德灵芝”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目前创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省十大皖药示范基地6个,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2个,安徽省森林康养基地1个。着力打造千亩灵芝生态产业园,发展集养生、观光、休闲、疗养、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灵芝主题生态旅游,吸引江浙沪等周边省份的游客5万余人次。
四、“两山银行”托举乡村振兴
一是依托试点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两山银行”。农户将零散低效的山场等生态资源入股存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发给农户《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农户的生态资源变成“两山银行”的固定存款,即“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实现“两山”转化。2021年8月10日,旌德县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两山银行”并颁发全国首本《生态资源受益权证》,
二是试点镇政府督促村“两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工作专班,排定工作时间节点,按照“相对集中,适度规模”的原则,做好农户生态资源的流转、评估、公示、登记工作。
三是协助县农水局做好《生态资源受益权证》的制作及核发工作。对接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推出配套金融产品服务试点村新型经营主体,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四是通过颁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实现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林权证、经营权证、受益权证“三证保障”,深化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
目前,旌阳镇柳溪村、蔡家桥镇华川村核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243户,入股农户10年受益144.68万元。
发布人: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高庆华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础、生态之源、民生之本,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厅、市局的正确指导下,全县自然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支撑作用,聚焦重点领域,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积极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是健全城乡规划体系。建立了层次清晰、门类齐全、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空间规划体系,为生态文明战略落地提供空间保障和规划支撑。依据《旌德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年)》,制定了中心城区5个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完成3个试点村庄的规划编制,目前39个村庄规划正在编制中,构建起了全域空间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支撑体系。
二是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谋划新时代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将“保护、开发、利用、修复”贯穿全过程,按照国家“三区三线”划定规则,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布局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三区三线”划定“三上”成果已上报自然资源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形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本初稿,开展了涵盖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城镇开发边界、生态修复等在内的8项前期专题研究。
三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为对象,摸清生态质量本底,综合评价国土空间生态环境质量,科学确立生态修复目标体系和主要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有序部署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下一步生态红线使用提供依据,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建设美丽旌德做好保障。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已启动。
二、坚守耕地红线,耕地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坚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先,把耕地保护红线放在首要和优先位置,在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下,统筹做好稳定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结合旌德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责任实际情况,将具体项目、空间现状与“三区三线”划定工作有机结合,因地制宜,科学保障耕地保护任务落地上图,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推深做实田长制。坚决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印发《旌德县人民政府关于坚决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的通知》和《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县政府网站、微旌德、应急广播等平台,广泛宣传耕地保护政策,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耕地保护和依法用地意识。依托省田长制信息化监管平台和耕地卫片检查执法等信息化手段,压实各级田长和巡田员责任,认真做好日常巡查、问题上报、认定核实、线索处理等工作,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2022年,积极争取省级耕地保护补偿激励资金100万元,用于田长制实施和耕地保护。十年来,全县整改违法占用耕地图斑43宗,恢复耕地约113.6亩,有力推动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从严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严格落实“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政策要求,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耕地。十年来,我县投资3711万元,实施补充耕地项目155个,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指标4858亩,其中水田2916亩,粮食产能364.8万公斤。投资1544万元,实施增减挂钩项目3个,获取建设用地周转指标558亩,为我县生态农业建设、城镇村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三、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作
目前,全县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22.16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3.5%。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优先将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敏感脆弱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做到应划尽划,并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更好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从源头上促进全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进废弃矿山自然恢复监管力度,实施11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涉及面积282.6亩,总投资367万元。全县23家在产在建矿山实施边开采边治理工作,2019年,指导县新义莹石有限公司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并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成功创建安徽省萤石行业及全市首家国家级绿色矿山。
四、注重源头管控,全面加强自然资源执法监察
切实维护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秩序,强化源头管控、过程监管、后果严惩,严厉打击土地矿产等方面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十年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71起,土地例行督察“挂账”问题38个,已整改到位27个(拆除2个),11个已纳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分类整改。扎实开展“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全县3个“大棚房”问题已全部整改销号。深入贯彻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彻底排查行业领域内黑恶势力线索,着力解决黑恶势力影响自然资源规划领域工作的突出问题,打造依法依规用地用矿的良好秩序。深入推进违建别墅问题清查整治专项行动,3个疑似违建别墅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并销号。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下一步,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将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位,保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定力,在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形势下,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为“建设长三角休闲养生后花园,着力打造高质量绿色发展新旌德”作出应有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09-23 1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