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旌德 > 旌德概况 > 旌德名人

江上青

发布时间:2019-03-21 15:45 来源:网站管理员 浏览:
【字体大小:

江上青(1911~1939),原名江世侯,清宣统三年(1911 年)三月十二日生于江苏扬州江都县仙女镇一中医世家。

民国16 年(1927 年)江上青考取南通中学,阅读了一些进步书刊,特别是李大钊、陈独秀的文章,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同年11 月加入共青团。民国17 年,转学扬州中学,仍秘密从事学生运动,引起国民党当局警觉。不久在东关江家桥的家中被捕,关押于苏州司前街监狱。其父请律师辩护,法院判“年幼无知”予以释放。

江上青出狱后,至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学习。行前,父亲将其原名“江世侯”改为“江上青”,希望他在文学艺术上有些造诣。学习期间,江上青由团员转为共产党员。民国28 年10 月,担任中共上海艺术大学支部书记。

民国18 年冬,江上青在四川北路粤商大酒楼参加中共江苏省委召开的会议再次被捕, 被关在提篮桥监狱。狱中他创作了大量战斗的诗篇,如反映绝食斗争的《饿是武器》,抒发服苦役反抗心情的《缝衣人》,对死难狱友纪念的《八个人了》等等。民国19年刑满出狱,由于狱中的苦难生活,患严重的哮喘病,组织安排回南通父亲处养病。

“九一八”事变前夕,江上青受党组织的派遣,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系读书,同时继续开展学运工作,组织反日斗争。

在暨大,江上青特别爱听李达、邓初民的课,经常与他们在一起探讨中国革命的问题。在他们的启发下,江上青对中国前途更是信心百倍。他创作了《前进曲》、《旋风》等诗,充分表达了追求光明、不畏艰险、勇猛战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民国21 年,江上青重新回到扬州。在家乡,他与一些热血青年办起了《新世纪周刊》,以此推动扬州的学运工作。江上青不断在上面发表文章,针砭时弊,号召全国人民一致对敌。在他的感召下,扬州地区大批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民国22 年9 月,父亲江石溪病逝。江上青居丧在家,心情十分郁闷,写下了《哭父》一诗,表达了对给他一生以重要影响的慈父的怀念。诗中还表达了自古忠孝难以两全的深深遗憾。这时,革命陷入低潮,党组织遭受破坏,为避开恶势力的锋芒,江上青于民国23 年6 月应聘到仪征十二圩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抗日战争前夕,江上青与淮阴师范的老师一起创办了《写作与阅读》杂志,宣传抗日救亡,同时他还发表了许多有关文学史、汉语、语文教学的论文、文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上青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工作中去。在郭沫若、夏衍、钱俊瑞等组织的“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影响下,他发起组织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协会四处活动,宣传抗战。为扩大影响,他们出版了《抗敌周刊》。刊物由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题写刊名。协会和刊物在扬州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引起了恶势力的极端仇视,在恶势力的干扰下被迫停刊。但协会活动没有停止,他组织的“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团”,从扬州出发,经过仪征、合肥、六安等地,到达浠水,沿途画宣传画、贴标语、作演讲、演剧目,他还作词,写了《宣传团团歌》。

民国27 年8 月,宣传团溯江而上到达武汉,与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取得了联系。董必武建议宣传团到桂系第十一集团军中工作,担负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任务。于是,宣传团改编为“十一集团军政治部救亡工作团二组”。不久,党组织派江上青到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在中共安徽省工委的领导下,加入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继续在大别山区进行抗日宣传工作。

民国27 年秋,国民党六安县县长盛子瑾升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盛系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精明而有胆识,懂得一些革命道理,也有一定的爱国思想,并善于用人。他为能在皖东北地区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向省动委会要求派些青年干部协助他去敌后开辟工作。为建立统一战线,一致对日,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以动委会名义,派江上青率赵敏、周等人,组成中共特别支部,江任书记,随盛子瑾至皖东北。途经定远、凤阳、五河等县,江上青都发表了热情的演说。

在皖东北,江上青的公开身份是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秘书和第五战区第五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因此,他不但要领导开展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工作,在公开场合还要站在盛子瑾的立场上为其出谋划策。

由于江上青精心组织,盛子瑾的专员公署和区保安司令部基本上是以中共皖东北专署特支的成员为骨干,在区、乡政权和税务系统中也秘密安插了中共党员。当时的皖东北虽然孤悬敌后,但抗日政权日益巩固,抗日力量日益增强,洪泽湖畔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气象。

为了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江上青和特支的成员认真抓武装建设。

首先,派人北上鲁南,西去豫东,与八路军、新四军取得了联系。民国28 年7 月,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部及所属主力团胡炳云大队开始进驻泗县北部。胡炳云大队屡建战功,鼓舞了民心、军心,在当地掀起了拥军、参军热。民国28 年8 月,在皖东北第一次公开成立了以张爱萍、刘玉柱为正副处长的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

接着,他又协助盛子瑾成立“第六区抗敌保安司令部”(简称“六抗”)和“第五保安游击司令部”(简称“五游”)。这两部由盛子瑾任司令,江上青任政治部主任,统辖皖东北的地方武装。此后,由专署明文下达所属县、区、乡(镇)小队,要求自筹武装,多多益善。这样,既加强了地方武装,又安定了民心。

相继沦陷的皖东北地区,民心惶恐。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振奋民心,壮大抗战救国阵营,江上青以“五游”政治部的名义,创办了《皖东北日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保家卫国的消息。由于皖东北难以买到印刷工具,江上青就派人远到清江采购了一套印刷工具,并推举富有办报经验的贺汝仪为社长。报上刊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重要著作以及国共两方对日的战况。报纸大大鼓舞和提高了皖东北军民抗日救国的热情,特别是对动员、教育和引导本地区及远近各县广大青年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抗日,心向共产党,争取政治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国27 年12 月,在江上青的推动下,盛子瑾创办皖东北军政干校,自兼校长。江上青为副校长,实际工作由江上青主持。在干校,江上青倡导以陕北抗大的校风为干校的校风,以抗大的校歌为干校的校歌,学校呈现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军政干校及这些干训班为党开辟和建设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准备和培养了大批基层青年干部。后来盛子瑾出走,中国共产党正式接管了政权,不论是地方武装部门还是政府部门,大多由这所干校培养出来的青年担任了领导和骨干。

为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江上青深入到当地各阶层人士中,争取和反复动员地方开明士绅参加家乡的抗日政权建设活动。一旦了解到他们属爱国人士,便立即派人做思想工作,安排他们工作。先后邀请了吴静轩、刘伦才、祖树屏、陈荫南、陈粹吾、苌宗商等人参政。

同时,江上青还积极促成盛子瑾部与八路军、新四军的友好合作。民国28 年春,江上青建议盛子瑾派吕振球(现名吕亮屏)到豫皖苏边区,同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司令员联系,表示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7 月,张爱萍率部东进皖东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到达之日,盛子瑾夫妇由江上青陪同,举行了欢迎晚会。

盛子瑾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统一战线后,深得群众的拥护。但这引起了反动地主的恐惧,他们纷纷向省国民政府控告盛子瑾被共产党“收买”。民国灵璧县县长许志远指使所属雷杰三部进犯盛子瑾部。虽然盛部在新四军、八路军的协助下击溃雷杰三部,但双方部队仍然剑拔弩张,严重影响皖东北团结抗日的局势。

8 月下旬,张爱萍、刘玉柱出于团结抗日的诚意,邀请盛、许二人在灵璧县北张大路许志远驻地进行调解。盛子瑾在江上青等人陪同下,前往灵璧赴会。会谈由张爱萍主持,在中共的劝说下,许志远表示愿意接受盛子瑾的政令,会谈表面上圆满结束。可张爱萍对许志远早有警惕,劝盛散会后不经小湾子绕道马厂回专署。盛子瑾却未听劝告,执意走原道。8 月29 日,盛和江上青等人沿濉河岸返专署。在泗县小湾子附近遭到许志远指使的地主武装的枪击。江上青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 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