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 首页 > 走进旌德 > 旌德旅游 > 游在旌德

跟着故事游旌德

发布时间:2018-03-27 15:32 来源:慢游旌德微信公众号 浏览:
【字体大小:

为讲好中国故事安徽篇,传播好中国声音安徽版,深入贯彻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安徽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创新旅游营销推广方式,创作更多安徽旅游宣传元素,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安徽省直机关工委、安徽省委外宣办、安徽省文明办、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跟着故事游安徽”宣传营销推广活动。

 “2017安徽旅游故事创作大赛”共收到参赛稿件1545篇。通过海选、初评,评审出入围终评的参赛作品50篇,其中,旌德有两个“故事”入围啦!分别是《旌德有座山,她的名字叫凫山》《水的神话——千年朱旺》,赶紧一起跟着故事游旌德吧!

1522136461(1).png

旌德县有许多地名民谣,其中“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流传最为广泛。

凫山,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村落,位于华坦境内,因境内有石凫山而得名。石凫山海拔1087米,跨华坦、乔亭、俞村三地。根据《舆地纪胜》记载:“在旌德县二十里。山有巨人迹、马蹄石、捣药臼。俗称窦令君二女化青凫随父仙去。”石凫山因此得名。

说起石凫山的来历,还有一段“窦子明炼丹”的神奇传说。

西晋太康年间,相传沛(今江苏沛县)人窦子明因避战乱而出游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后在皖南任陵阳主簿,因愤世嫉俗,不久弃官,与妻费氏及一对幼女来到旌德栖真山采药炼丹。他们住在山顶石窟中,旁辟晒药坪,砌有炼丹灶。窦子明每天披星戴月,在大山崖涧边挖草药。回家后,唤妻女用水洗净,在晒药坪上晒干,放进药臼里捣烂,用丹井之水冲浸拌均,溶成药汤,燃麒麟松枝煮药炼丹。日久天长,练得满山云雾升腾。炼呀!炼呀!也不知炼了多少时日,窦子明一家终于练成仙丹。也就在此时,山顶瑞气浮动,空中祥云飘拂,有一青凫翩然而降,驮上窦子明一家,乘着瑞气,从山顶飘摇上升,飞进县城东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

56.jpg

窦子明及其妻女入山后,垦山辟地,饲鸡养犬,耕樵度日。他们看到山下有很多贫病交加的病人,十分怜悯,于是终年累月攀崖跨涧,为贫困的病人、穷人采药送药,赢得众人赞许。忽有一天,窦子明在山溪边寻药,遇到一位白发老人,成为好友,一道羽化升天。随后,其二女也是一个抱鸡、一个携犬,与母亲一道骑着青凫升天。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后人根据传说,就把窦子明炼丹这座山称为石凫山,并在山中建造凫山殿,殿中塑立窦子明像。此后,四面八方来该殿求神拜佛、烧香还愿者越来越多,香火盛极一时,凫山殿也随之名闻遐迩。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许出自于此。“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从此就在民间广为流传了。

一千多年过去了,“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但凫山殿的遗存却是为数极少,仅存巨人迹、马蹄石、捣药臼、丹井、龙潭等。据说龙潭是当年窦子明存放白龙的地方。宋宣和辛丑年,贼人烧毁凫山殿时,唯独窦子明的塑像安然无恙。一直到民国,仍有不少人到凫山去烧香、拜佛、求雨、还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旌德编纂新县志,组织人员四处搜集资料,发现了凫山殿的碑文。这块碑文是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凫山殿所作,从碑文中也可以看到窦子明炼丹成仙传说的记载。清嘉庆十三年版《旌德县志》载:“沛人窦伯玉,字子明,及其弟窦伯康,字子安一同学道。时值刘聪之变,子明避乱江左、子安入四川。子明任陵阳主簿,不久弃官与妻费氏及二女初至栖真山采药,后炼丹于凫山。西晋太康八年,窦子明乘白龙上升,妻及二女皆乘青凫仙去”。

微信图片_20180327155003.jpg

凫山既已出名,历代文人雅士,多来凫山游览、赋诗。汪坚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汪坚,字守之,号青峰,旌德凫山人,明正德辛巳(1521年)科进士。历任河南参政、保定知府、大理寺正。汪坚工诗词,为邑中名诗人,曾有多首诗词赞颂凫山。在《游凫山》一诗中,汪坚写道:“石凫之山拔南州,千状万态真奇幽。雄峰笔立中天秀,青塔远揽吴山秋。白华老人遗旧址,灵气飒飒吹香芷。下有龙潭千尺深,春雷一声振云雨。晴风佳日色更妍,呼童携酒登其巅。一声玉笛来孤鹤,万倾烟花迷远川。却扫青苔坐白石,石间历历有仙迹。吾欲从之不可得,把酒临风三太息!松坞先生意气豪,邀余又饮山之坳。世间万虑都消尽,不觉归来明月高。”

又有一天,大诗人汪坚邀请俞碧山、清溪两位朋友登凫山,作诗云:“子明二女吞金丹,化为仙凫飞此山。仙凫不知何处去?山名千载留人间。五更曙色浮表塔,六月寒威侵古坛。今日与君登绝顶,神游碧落欲忘还。”清代诗人朱正杰在月夜登栖真山(今旌德城西山,窦子明采药炼丹处)时,也曾赋诗一首:“天风吹我袂,直上暮岩端。足下云千缕,怀中月一丸。松声靖鹤梦,花影冷仙坛。会待浮邱客,飘然共驾鸾。”

微信图片_20180327155124.jpg

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到过旌德,听了窦子明炼丹仙的传说后,心中十分羡慕。他以后游览宣城敬亭山时,还对窦子明成仙的事念念不忘。他朝思暮想,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一心想跟窦子明炼丹成仙。据旌德县志记载,李白在《登敬亭山南望怀石.赠窦主簿》中写道:“敬亭一回首,目尽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闻此游盘。溪流琴高水,石绕麻石坛。白龙降陵阳,黄鹤呼子安。羽化骑日月,云行翼鸳鸾。下视宇宙间,四溟皆波澜。次绝日下事,从之得何难。百岁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强食不甘味,清晨起长叹。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

不论是汪坚、朱正杰的佳诗,还是诗仙李白的大作,都反映出自有凫山殿以后,人们对窦子明成仙一事以及对凫山殿的仙迹狂热的程度。这就无怪乎凫山在旌德以及外地人心目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了。凫山书院就是一个例证。旌德自唐宝应二年(763年)建县以来,一直注重发展县学、书院、私塾,重视教育事业,清乾隆二年(1737年)知县纪咸在徽宁兵备道驻旌德道府所在地旧址改建旌阳书院,但书院一直萧条。直到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县里绅士朱淋捐资重修旌阳书院,并改名凫山书院后,书院才逐步兴旺起来。现在,凫山书院已成为历史,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旌阳一小成了全县最好的一所小学。

与凫山密切联系的不仅是凫山殿、凫山书院。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柳山、玉壶山等。

柳山,明嘉靖《宁国府志》:“昔有柳公居此,名逸”故名。系古驿道。“去城十里通南驿,祖道三溪达北讽。”原来山顶建天柱塔,山麓有庙宇,与凫山殿相呼应。现在柱塔残半壁,梵宇已毁。“孤塔重峦外,丛林大道旁”,“黄飘松粉落,绿送麦花香。”景色非常优美。

玉壶山,根据《舆地纪胜》记载:“昔窦令君指壶以饮滕公于此。”有诗云:“石裂壶中泻玉泉,知非凡味饮流涎。滕君化作飞仙去,半壁流形万古传。”非常富于神话色彩。

这些历史遗存、故事传说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凫山的历史沉淀厚实,文化底蕴厚重。“先有凫山殿,后有旌德县”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该文写于2002年,后收录《徽州五千村》丛书。

 

1522136761(1).png

烟雨江南,小桥流水最能浸透文人的心扉,黄山脚下的旌德县朱旺村更是做足了水的文章。建村近千年,以“桥多、巷多、井多”著称、素有“井水不犯河水”典故的朱旺村是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后人的故乡,朱子流风余韵对这里影响甚远;13座由巨大麻石条搭成的石桥横直河上,9口形状各异的水井卧于河中。“九井十三桥”的独特景观为朱旺村独有,四通八达的人工水系,既饱含着古人的大智慧,也彰显出“互不侵犯”的处世哲学。

微信图片_20180327155341.jpg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朱旺村迁来了两个大户人家做了邻居,这两家一个叫庄贵,一个叫李柱,凭着自家显赫的身世,他们经常攀比炫耀,互不买帐。

这天,两家为了琐事告上了县府大衙。县令徐澈听说两家素来不睦,决定要想办法好好调处两家矛盾,让他们今后和谐相处。

庄员外说:“我的祖上是皇帝御前待卫,可这姓李的小子老是不把我放在眼里,总是惹我生气!前几天,他还纵容恶狗撵食我家的鸡,青天大老爷,您要为我家做主啊!”

话音未落,李员外就抢着辩称:“青天大老爷明鉴啊,小人家种得菜被庄家放养的鸡啄得惨不忍睹,我家住在朱溪河下游,每次我们洗衣物,庄家就洗荤腥,将河水都弄脏了,让人没法洗衣!”

徐县令一拍惊堂木,喝问:“你们都讲对方的不是,本官问你们,如果本官判你们各领五十大板,尔等服是不服?”

庄员外和李员外面面相觑,忽然异口同声说:“老爷,小人情愿以金代刑!”

徐县令故作严肃说道:“本官不要你们以金代刑,就是要让你们记住皮肉之苦,不要再惹事生非!”

庄员外哭诉道:“老爷,老朽我已年过六旬,这单薄的身子骨,莫说五十大板,就是五板子也吃不消哇。”

李员外听说不能以金代罚,就磕头央求道:“老爷,小人知道错了,我赔庄家的鸡,双倍价钱的赔,能不能免除对我的处罚呢?我保证下次再不和庄家起纠纷了!”

徐县令心里暗笑,却说道:“你们两个,连洗件衣服都要比个高下,一点不懂谦让!庄贵我来问你,李柱就没有什么长处吗,说不出来,老爷我还是要打你的板子!”

庄员外想了想说:“那年,我夫人被毒蛇咬了一口,幸得李家及时送来解药涂治才免得一难。”

李员外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有一次我外出做生意,回家途中遇到一伙劫匪,多亏了庄员外出手相救。”

徐县令微微一笑:“难得你们都能回想起旧事,总想着别人一点好,这架还吵得起来吗?不过,你们有悔意,本官就是不动刑,还得命你们共同做一件事!”

庄贵、李柱磕头谢道:“全凭老爷吩咐!”徐县令叹了口气说道:“朱旺村原本就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们要入乡随俗,切不可再生嫌隙啊。我要你们齐河面掘一口井,方方正正的井,以后洗衣洗食分分类,井水河水能共用又互不干扰,而四季之内,河枯可用井水,井干则采河水,井水不犯河水,岂不两全其美!”庄贵,李柱连连点头称是。

微信图片_20180327155345.jpg

回到村里后,他们果然开挖了河里的井,两家你谦我让,争着多出资一点。乡亲们看到河中掘井的好处,也纷纷效仿,先后共掘了9口井,据说这井水不仅解渴,还能保健治病!外地人带着盆钵到这讨水喝,好客的朱旺村人总是有求必应,家家杀鸡作食,盛情款待。不过,庄贵和李柱还在暗地里开展了竞赛,他们攀比谁行善积德贡献大,为了交通出行方便,他们还比赛出资架桥,那13座坚不可摧的石桥,永远经风沐雨,见证着朱旺村的悠久历史!

跟随这美丽的故事,您走进了朱旺村,这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让您仿佛走进“清明上河图”的古老画卷,不用说那古色古香的民居牌楼,气息犹存的老街商号,您只感受那新鲜豆干散发出的河水芳香,遇见那一位胡子里长满故事的老人,便会在错愕中遇见千年前的自己,旧时的繁华就让她随风而去,不变的,是我们刻在时光里的乡愁和文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条评论

*正文:
验证码: captcha

网友评论列表

    暂无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