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旌德县政府网站!

索引号: 11341730003260983A/202402-00121 组配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发布机构: 旌德县版书镇政府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非遗文化】“打棍求雨” 文号:
生成日期: 2024-02-23 发布日期: 2024-02-23

【非遗文化】“打棍求雨”

发布时间:2024-02-23 10:12 来源:旌德县版书镇政府 浏览:0
【字体大小:

据历史相传,在元末后期(公元1320年间),隐龙人勤劳勇敢造就了三十余亩面积的碧天湖(又称毓秀湖),并造良田千亩。明代中期,屡遭旱灾,城西五华里有座西山,地处较高,无雨即旱,高坦村(江坑行政村)百姓即上山插旗,用两丈高的旗杆贴上用棉纸做的大白旗插在山顶上,并敲锣打鼓,以示旱情严重,呼吁周边百姓赶快求雨。当时流传“三都不插旗,一都不求雨”之说。明代后期在梅王尖(隐龙)山的东边有两牧童在山上放牛,因久旱不雨,到处草木枯萎,牛无粮草,他两憋了一肚子气,拿了柴刀每人砍了一根柏树当成棍子,相互边跳边打,祈神降雨,因柏树坚硬,打起来“叭、叭、叭”响亮声震山谷,直打得梅王尖山顶乌云翻滚,他两一见高兴极了,说“老天不下雨,我俩就“打棍求雨”。两人越打越起劲,乌云越来越多,不一会真的大雨倾盆,旱情得到缓解,秋后喜获丰收。

后来,每逢旱情严重,隐龙百姓为了生存,就敲锣打鼓求雨,成为当时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打棍求雨”了。这种仪式规模很大也很隆重。求雨是分“都”进行的,各“都”求雨方式有所差别。(都:明代设立,地域范围。)可分文求和武求两种,文求则求雨者彬彬有礼地三步一拜,五步一跪的软求,他们认为这样求雨才能感动龙王。武求则是大声呼唤,言词粗犷,原始味很浓,夹杂武打习俗。就“求雨”中内容、过程来说,武打习俗在地方区域内恐怕也罕见。

据上了年龄的老人回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建国后五六十年代曾表演过“求雨”。但全县范围内“求雨”内容大体一致,形式不一。

隐龙村“打棍求雨”经过县、乡、村挖掘整理,得到政府重视和文化部门资金投入,通过表演,焕发出勃勃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